放羊变养羊标准化羊圈带来致富路
盐边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
□本报记者 寇敏芳
8月24日,见到盐边县格萨拉乡坪原村村支书谢克古时,他正着急:四个规规整整的标准化羊圈“码”在山凼凼里已经几个月了,就等着验收后投入使用了。
坪原村是省定贫困村,全村共有581人,137户,全部为彝族,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40户,摆脱贫困成为了村民们最着急的事情。所有人都希望,羊能够快一点“住”进圈里。
同样着急的,还有陈雪友。身为攀枝花市中康新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养殖场场长,他有一个跟谢克古一样的身份:坪原村养羊合作社理事。
陈雪友与坪原村的缘分,源于一次彝族山区扶贫模式的探索——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四个羊圈和一群羊将如何帮助大山深处的彝族村子脱贫致富?
扶贫资金打捆建起养殖小区
从格萨拉乡到坪原村需要翻两座山,坪原村地处海拔2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土地贫瘠,农作物产量低,家家户户只能种马铃薯、荞麦等,以传统耕作模式为主;养殖业只有羊,以分散放养为主。农业产业基础设施缺乏,无龙头企业和农民专合组织带动,群众经济发展缓慢,严重制约了贫困户经济的发展,贫困农户增收难。
2013年底,盐边县引进的杜泊羊种羊场在格萨拉乡韭菜坪村拔地而起。与此同时,几十公里之外的坪原村,也在悄悄改变,村里开始规划养殖小区,四个标准化羊圈相继开工。
养殖小区是3812万元扶贫资金打捆建起来的,包括了标准化圈舍、饲草种植基地和若干种公羊,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的模式运作,其中,中康新润公司修建的种羊场有偿提供种羊,并在商品羊出栏后负责回购;村里成立的养羊专业合作社负责生产管理,选出的5名村民代表全职负责生产,商品羊销售后,利润按照农户参股比例进行分红。
坪原村农民谢尼嘎是村里的贫困户之一,家里养了5只羊,每天赶羊放牧,三年才能出栏赚钱。“在新修的羊圈里,引入新品种杜泊羊,按照科学的养殖方式,可实现一年出栏,我们增收有指望了。”谢尼嘎对养殖小区充满期望。
精细分工,向现代畜牧业转型
“这是盐边县首次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攀枝花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赵锌华说,通过资金变股金的方式,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实现资金使用的效益最大化。值得一提的是,农民将从传统畜牧业中解放出来,有了更多的时间经营土地或者外出打工。
谢友华是坪原村养羊合作社的饲养员,年初,听说村里要搞标准化养殖,他主动报了名,通过培训、考试后,成为了一名职业饲养员。
今后,他的主要工作职责是负责一个标准化养殖小区的饲养工作,从现在每天赶羊放牧的农民变成合作社的工人,每个月管理上百只羊,获得1500元的工资。
不过他最担心的问题是自己没有大规模养殖的经验,不知能否养好那么多羊。对此,陈雪友表示,待羊圈投用后,将为四个小区提供1名管理人员和4名技术员,实行全程跟踪的技术指导。
按计划,今年10月,所有的种公羊和农民自筹的种母羊将“入驻”养殖小区,而到明年底,首批商品羊预计将出栏8000只。
与坪原村一山之隔的大湾村,家家户户散养着牲畜家禽,由于没有合适的活动场地,村民谢阿枝家的禽畜常常遭遇意外,听说旁边的村子里已经有了标准化的羊圈,谢阿枝很羡慕。大湾村村民希望,羊圈早日修到自己家。盐边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朱林光介绍,“现在做的既是样板工程,也是基础工程,未来,依托种羊场的资源,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会引导更多的村建立合作社。”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杨辉记者罗本平)“省委书记干女儿”,这样的身份能量有多大?利用一个虚构的身份,高中文化程度的陈某某放弃工作给他人“帮忙办事”,成功诈骗4人钱款29.5万元。9月8日上午,攀枝花市东区人民法院公...
盐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盐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