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工业城市亮出的民族艺术范
□寇敏芳 本报记者 刘旭
傈僳族阿哥阿妹深情对唱、仡佬族姑娘裙裾飘扬……11月18日上午,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在攀枝花学院启幕,首台民族音乐舞蹈精品参赛节目《多彩攀枝花》赢得满堂彩。
这是攀枝花第一次承办省少数民族艺术节,也是攀枝花第一次在这个大舞台上全景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看苗寨古韵、听傈僳歌会、赏仡佬舞语、品山乡彝风,2000多名来自全省的代表队成员、观摩团嘉宾,从这些融原生态、创新性于一体的音符和舞步中,领略了这座工业重镇的“民族风”与“艺术范”。
A
发现
“钒钛之都”打开民族艺术“金矿”
“16个民族歌舞节目,有15个是新创编的”,19日上午,在攀枝花民族体育馆前的球场里,市文广新局文化艺术处处长郑梅告诉记者,开启本届全省少数民族艺术节大幕的《多彩攀枝花》民族歌舞集锦,是攀枝花文艺工作者历时一年多采集、创编、排练完成的。
在郑梅看来,攀枝花不仅是一个钒钛矿藏富甲天下的“聚宝盆”,也是一座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的“艺术金矿”。“在这台节目的前期准备中,我们又有了一些新的发现。”她说,得到广泛好评的原生态傈僳族民歌、仡佬族歌舞就是采风中挖掘出来的。
攀枝花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中间地带,古时就是西南各民族繁衍迁徙、商贸往来的大通道。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这里多样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资源。目前,攀枝花有42个民族散杂居住,全市少数民族人口17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4%。
多元的“基因”孕育了这里多彩的文化。2007年,攀枝花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组,开启了这座工业城市从“民族风”中汲取“艺术范”养分的新进程。
市文广新局文化遗产处处长张文英告诉记者,为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攀枝花特别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资金”,给予省级传承人每人每年5000元补助、市级传承人每人每年3000元补助。
截至目前,攀枝花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57项,其中省级13项、市级15项、县级29项。全市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63人,其中省级8人、市级17人、县级38人。
“专业团体采集创编,业余团队积极学演。”市文化馆音舞部工作人员王小西说,近几年来,全市文化馆用这种办法发现和弘扬了一大批民间艺术精品。
“十一五”期间,攀枝花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完成艺术创作400余件,斩获国家级奖3个、省级奖73个。目前,全市民间组建业余文化活动队超过1000支,每年开展赛歌会、艺术节等文化展演活动1000余场次。攀枝花市仁和区还创造性地开展了“大田板凳龙”、“迤沙拉谈经古乐”进校园活动,在学校普及“非遗”知识、传授民间传统技艺,组织青少年登台表演。
“专群结合”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模式,在攀枝花城市与乡村不断成功复制。谈经古乐、苴却砚雕刻、傈僳族刺绣等一大批民间文化艺术精品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大笮文化”、“迷昜文化”等本土民族文化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集群。
B
展示
祭祀和谈恋爱被搬上舞台
今年3月,省文化馆的舞蹈编导包仿带队到攀枝花采风。从3月到9月,他们的足迹遍布攀枝花的少数民族乡镇,走访了20多个少数民族本土居民群落,创编了涉及苗族、仡佬、傈僳和彝族4个民族的一系列歌舞节目。“仡佬族人数已经很少了,他们的文化弥足珍贵”,包仿说,相比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的“大族”,仡佬显得很“小众”,正因如此,其文化传承显得更为迫切。
仡佬族奉树为神,每逢年节有祭树传统,族人们相聚一起吟唱经文,表达战胜大自然的决心,祈佑来年人畜平安、五谷丰登。在盐边县永兴镇仡佬族村落,村民祭树时会往树上挂牛头和红绸带,这个“挂红”的仪式给了包仿灵感,这不就是舞台表现的好材料?
18日上午,《多彩攀枝花》整台节目中唯一的仪式舞蹈《树祭》出现在仡佬舞语篇章之首。十来个仡佬族汉子手握树枝专注而立,两个青年手捧牛头缓缓走出,象征族人美好愿望的红绸带被挂上树梢……
除了祭祀,包仿还将4个少数民族劳作、交友、生活等场景展现出来,“都是取材于攀枝花本地的这些少数民族习俗,有一些是第一次搬上舞台”。整场演出主打“唯美”感,但观众们却被傈僳族的阿妹们逗乐了,在舞蹈《阿哥阿妹啦踏歌》中,只见阿妹举起“手枪”,“啪”“啪”,打得起哄的阿哥们“落荒而逃”。
包仿说,这正是生活中的实景呈现,“还有苗族的插秧、斗牛,彝族的板凳龙等,都是我们所见或者听老村民讲述的”。
《多彩攀枝花》落幕之后,凉山州文化馆副馆长彭蓉对表演中《仡佬姑娘》的线条、舞美赞叹不已,“表演太美了,少数民族的实体盛宴!”
C
参与
台上学经典,台下学台上
18日晚,攀枝花市中心广场成了本土业余歌舞爱好者的大舞台,他们有模有样地将历届少数民族艺术节的获奖节目在“百姓大舞台”上呈现,来自仁和区的队伍还带来了两个原创节目。
群众学演的演员都是业余舞蹈爱好者,年龄最大的接近60岁,最小的只有18岁,主要以女性为主。《春色羌秀》的领队戴雅娇告诉记者,她所在的东区文化馆有一支30多人的业余舞蹈队,平时大家聚在一起“跳着耍”,“民族舞接触不多,这次特意选了小众的羌族舞蹈,希望能跟其他队伍有所区别”。
排练从一个月前开始,挤出下班和周末时间,每天至少训练3小时。舞台上,“羌族姑娘”欢歌起舞;走下舞台,她们就还原自己工人、教师、公务员、销售员的本色。
群众学演是本届少数民族艺术节的一大创新,让作品不仅被看,还要被演。攀枝花市三区两县共组成24支队伍,在城区最繁华的地方演出两场。这可不是跳着耍的,群众学演也是比赛,同样接受评委的打分。
有舞台、有评判,演得好才会让少数民族文艺作品深入人心。陈斌是群众学演的评委,看过18日当晚的演出,他亮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学演还是有提升的空间,希望他们再接再厉”。
尽管评委苛刻,观众却很买账。家住攀枝花东区的李碧翠带着孙女散步路过中心广场,看到演出,小姑娘情不自禁地跟着扭动起来。“奶奶,这个动作我也会”,7岁的张月曦刚入舞蹈班,奶奶索性带她挤到人群前面现学现演。
D
传承
曲终人散后,“民族风”如何保温?
明天(21日),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将落下帷幕。4天的民族艺术盛宴丰盛而又短暂,曲终人散之后,攀枝花如何延续和提升自身的“民族艺术范”?“影响深远!”在攀枝花市文广新局副局长王海看来,承办民艺节,不仅可以开阔攀枝花文化发展的视野,学习、借鉴各兄弟市州的好经验,也可以让攀枝花市民受到一次民族艺术的熏陶。民艺节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他们考虑的是如何将优秀作品推向大众、推向市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丰富攀枝花的文化内涵。
此次攀枝花的参赛作品《多彩攀枝花》设置了四个章节,王海说,每个章节都可以拆分成一台独立的演出,可以按照需要投放市场,“文艺作品生产出来之后,要给老百姓服务,还要产生经济效益”。
专业表演精品有了“保温”计划,群众学演节目也找到了推广路径。攀枝花市仁和区文化馆馆长刘汉仙说,民艺节结束后,我们组织的4个群演参赛节目都将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参加公益性的惠民演出。不仅如此,群众学演的方式将在仁和全区范围推广,扩大基层业余表演队伍,提升业余表演水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郑梅认为,政府应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对文化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让攀枝花的本土民族文化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新闻推荐
今年上半年,攀枝花有望实现“银讯通”村村覆盖本报讯(记者秦勇)4月12日,盐边县红格镇昔格达村村民刀桂超来到村上的小卖部给亲戚汇款。老板施营会打开手机上的“银讯通”软件,刀桂超输入自己的银行卡...
盐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盐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