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调查实录:城市下降农村提高
攀枝花第二轮市民幸福指数调查结果显示——
攀枝花市民幸福吗?影响市民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2011年,一项名为《提升攀枝花市民幸福指数研究》的课题在该市开展,对主观的幸福感进行了量化,并根据调查结果对政府提出一系列对策和建议。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攀枝花市民如今的幸福指数有何变化?今年3月,该市启动第二轮市民幸福指数调查。日前,该项课题的研究报告出炉,调查结果显示:城镇居民幸福指数略有下降,环境保护、身心健康、食品安全成为幸福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农村居民幸福指数则有明显提升,物价水平、就业情况得到农村居民的普遍认可。
□本报记者 张通
城镇居民幸福感下降
周顺宏是盐边县安宁工业园区一家钒钛企业的普通工人。2个月前,他参加了《提升攀枝花市民幸福指数研究》问卷调查,这也是他第二次参与这项研究。“今年收入比去年增加了,孩子学习也有进步,所以我感到很幸福。”周顺宏给自己的幸福程度打了90分。
课题组负责人彭方志介绍,此次调查的问卷内容、样本数量和分布与第一轮调查基本一致,选取全市三区两县的农民、工人、干部等社会各阶层人员共3000个样本,70%左右受访对象参与过第一轮调查,所得数据与第一轮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攀枝花城镇居民的主观幸福指数,即自我感觉的幸福程度为69.67,比第一轮的69.84略有下降;而分析计算得出的客观幸福指数平均值为60.0,比第一轮的61.62下降了2.7%。
从幸福程度来看,认为自己比较幸福和不太幸福的居民占总数的63.5%,比第一轮增加了9.8个百分点,认为自己很幸福、很不幸福、非常痛苦的居民则相应减少。“由此可见城镇居民大多数还是比较幸福的,人们对幸福的主观判断也更趋于理性。”彭方志说。
农村居民幸福感更强
与城镇居民幸福感略有下降相比,攀枝花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则有明显提升。数据显示: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指数为78.6,较第一轮提高1.86;客观幸福指数为70.23,比第一轮上升了2.34,且两项指标均高于城镇居民。
彭方志介绍,农村居民按干部和农民进行划分,从调查结果来看,第一轮干部的幸福指数比农民高7.59,而这一差别在第二轮降到了2.7;按文化程度来看,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幸福感相对更强,而这一点在城镇居民中体现的并不明显。
从影响因子来看,农村居民对收入差距的接受程度提高了26.2%,更加认同个人能力造成的收入差距;对就业情况和物价水平的满意度提高了7.0和8.9个百分点。在公共设施方面,农村居民特别关注水利灌溉设施和道路设施,对目前这两个方面的公共设施状况不太满意,不少农村居民提出希望政府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环境因素影响幸福指数
“幸福感因人而异,具有主观性,但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幸福指数却是一个有着较强客观性的量,与经济发展程度、整体文化水平等关系密切。”彭方志说,课题组根据15个影响攀枝花市民幸福因子及其权重,以及受访者对每个因子相关问题的选择,计算出不同阶层的客观幸福指数。
从调查结果来看,公务员幸福指数最高,为65.46;最低的是产业工人,为56.80。值得一提的是,各阶层的幸福指数较第一轮相比,除国企领导和失业人员略有上升,其余均有所下降,且下降程度差别较大,其中产业工人和公务员群体最明显,分别下降3.66和3.08。
什么因素导致幸福指数发生变化?从15个幸福因子得分情况来看,城镇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下降了12%,成为幸福指数下降的重要原因;身心健康、食品安全影响也较大,满意度分别降低9%和5%;而居民对医疗、住房、物价情况的满意度则有所提升。“近年来市民对雾霾天气、工业排污等事件越来越关注,对环境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更加关注自身健康,这些因素对幸福指数影响较大。”彭方志分析说。
不同阶层对各个幸福因子的关注程度也有所不同,比如产业工人对“收入”更为关注,近两年钢铁产业产能过剩,影响了攀枝花产业工人的收入增长,其满意度下降了3.5%;专业技术人员对“健康”的满意度降幅较大,大多数受访者表示工作压力增大。
值得关注的是,在被问及“是否愿意长期定居攀枝花”时,86%的农村居民表示愿意,而只有50%的城镇居民给予了肯定的答案,有58%的国企领导和58%的专业技术人员表示不愿长期定居攀枝花。“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当地政府重视,要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留住人才。”彭方志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彭雪梅记者张通)8月29日,攀枝花市盐边县与凉山州会理县区域边界党组织“携手共建”活动正式启动,两县组织部门在启动仪式上签订了“携手共建”活动协议,双方将积极破解边界地区党建难题,搭建交...
盐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盐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