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攀枝花四年抗旱启示录

四川日报 2013-04-11 16:20 大字

为什么“连年抗旱却连年旱”?旱灾面前我们该怎么办?

4月的攀枝花,骄阳似火。

一把把枯黄的野草死死地抓住皲裂的土地,连绵起伏的山冈上,耕地大块大块地板结着……这是记者4月8日在攀枝花看到的旱情。

去冬今春以来,四川省发生了严重旱情。尽管4月初省内下了一场“及时雨”,使盆地大部分区域的旱情得到缓解,但一些春夏旱易发区仍可能干旱抬头,而且攀西的大旱仍在持续。

为什么“连年抗旱却连年旱”?遇到旱灾我们该怎么办?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连续四年大旱的攀枝花。

缘何冬春连旱?

降雨少,焚风猛,大地像在“干蒸桑拿”

4月8日,盐边县红格镇金河村5社。

村民刘洪国趴在一口小水窖前使劲朝里看,“哎,已经见底了。”他摇着头又把沉重的井盖复原。“去年最后一场雨是10月9日,已经整整183天了,连雨星星都没看到。”刘洪国说,自2009年秋天开始,攀枝花已连续4年严重干旱。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攀枝花已连续180多天无有效降雨,旱区水库干涸30座,山坪塘干涸172座,机电井、浅井干涸6517口,31.1万余亩小春作物受影响,全市2.1万人、2.76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攀枝花缘何连年出现“水危机”?守着两条江缘何仍“喊渴”?

天上几乎没有一丝云,扑面而来的山风带着热浪。攀枝花市气象局副局长朱召勇就从这股热浪开始回答记者的疑问。“这是焚风!”朱召勇说,当气流越过高山下沉进入金沙江河谷,就会形成这种干热的风,它导致地表水分加速蒸发。他形象地说,焚风所到之处,大地就像在“干蒸桑拿”。

在朱召勇看来,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独特气候和大气环流异常,是攀枝花近年来“冬春夏连旱”甚至“四季连旱”频发的首要原因。

攀枝花日照长、气温高、蒸发量大。降雨高度集中在6至9月,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而10月至次年5月几乎无有效降雨。作为传统旱区,攀枝花南部区域的21个乡镇蒸发量高达2054.3~2438.6毫米,为降水量的2~3倍。

受区域气候变化影响,攀枝花降水量已连续多年低于历史平均值。2012年,全市平均降水量比正常年份少20%左右,南部地区平均降水量500毫米,仅为正常年份的一半左右。

该从何处要水?

雨季降水、过境客水、工程蓄水

抗旱离不开水,天上等雨渺茫,水又从何处来呢?

攀枝花境内有金沙江、雅砻江等大小河流95条,多年平均当地径流量有40多亿立方米,再加上1100多亿立方米的过境水量——攀枝花显然不缺水。“攀枝花水利的硬伤,是没有大型骨干工程!”攀枝花市水务局副局长张天辉说,攀枝花大型水利工程是个空白,无法实现丰枯年份水源调剂。现有的4座中型水库、177座小型水利工程在丰水年份拦蓄地表洪水有限,遭遇连续4年干旱后,大多数无法正常蓄水,失去有效调剂水源的能力。在红格、大龙潭、平地等重旱乡镇,见底的水库、山坪塘随处可见。“比没水更让人恼火的,是有水用不成!”攀枝花市水务局局长马泽林告诉记者,金沙江、雅砻江在攀枝花年均过境水流量上千亿立方米,然而由于旱区与江面的高差达几百或上千米,水的利用成本很高,导致大型提灌站建设步履维艰。“水在山下流,人在山上愁”,这句顺口溜在望水兴叹的旱区广为流传。这个“愁”,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正试着解开它。

混撒拉村村民杨贵成大爷天天给芒果树修枝,这些1985年栽下去的芒果树已进入盛果期,“如果有水,一年能赚个十几二十万元。”杨大爷说,混撒拉村有1.5万亩芒果,旱灾使芒果面临减产绝收的威胁。为解决困难,政府投入抗旱资金470万,建成了扬程507米的提灌站,将5公里之外的金沙江水引到了山上。

在盐边县红格镇,该镇以大面山山脊为界,形成了“十里不同天”的两个降雨区,金河、新隆两个村的降雨量明显低于红格村。为了将“山那面”的水引过来,金河村的村民自发挖了一截渠道、修了一个山坪塘,又在山坪塘的尾水区挖了一口深井。后来,政府投资18.33万元,修建了大麦冲提灌站,将经过沉淀之后的井水提了上来,解决了周边27家农户、120多人的用水。

抗旱最终离不开工程蓄水。记者从省水利厅了解到,为了长远解决抗旱问题,国家已经编制了《西南五省重点水源工程近期建设规划(2010-2020)》,四川省纳入的工程投资规模508亿元,规划建设重点水源工程407处,新增供水能力37亿立方米,设置灌溉面积836万亩,供水人口1938万人。截至目前,四川省已经新开工建设了17处中型水库。

如何管水用水?

推广高效节水技术,由用水协会管护提灌站

水贵如油。59岁的混撒拉村村支书李德清楚地记得,1985年村里建混撒拉水库的时候,有副对联的横批就是这四个字。

为了用好每一滴水,混撒拉村启动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记者在现场看到,一根碗口粗的管道通到地边,再通过一根根拇指粗的微管流到植株的根部。

据测算,原来漫灌浇一亩芒果至少需要400方水,通过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一亩地只需要80方水。“这也是混撒拉用得起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李德说。

如今在攀枝花,节约用水的做法不仅在有政府项目支撑的混撒拉村推广,“旱山村”也自发搞节水高效栽培技术。在仁和区干坝子村,村民们从央视节目中看到了滴灌技术,就自发搞起了滴灌。

村民罗正贵正在给辣椒浇水,一根拇指粗的黑色管子犹如一条巨龙盘旋在地里,每15公分有一个针形出水口,水管一开,水就一滴滴地滴到了植株的根部。“旱灾使攀枝花人的用水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攀枝花市委常委、纪委书记李群林总结了三个改变:首先是输水方式,将蒸发量大的明渠输水改成了管道输水;其次是浇水方式,从曾经的漫灌改成了以滴灌、喷灌为代表的高效节水灌溉;再次是用水方式,将过去政府买单、免费用水变成了有偿用水。“以前攀枝花人觉得水是用不完的,旱了4年后,攀枝花人慢慢树立了资源意识和效益意识。”李群林说,目前攀枝花正酝酿实施阶梯水价,更科学合理地用好每一滴水。

2012年,攀枝花获得了全省仅有的3个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涉及米易、盐边、仁和3个县区24个乡镇86个村。截至3月底,已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36万亩,7个乡镇、17个村受益。2015年项目完成后,全市将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8万亩,项目区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将达0.8以上。

记者了解到,为了用好来之不易的水资源,攀枝花市成立了18个用水协会。以金河村3组长坪子提灌站成立的用水协会为例,该协会通过群众选举出一名会长、一名机手、三名副会长,向农民收取每小时30元的水费,扣除21元的抽水成本后,预留9元作为提灌站的管护和维修费用。“现在长坪子提灌站的产权已经移交给了用水协会,政府帮我们建好了提灌站,我们更要管好、用好它。”社长刘代品说。

记者手记

如果没有水 扁担怎开花

“有水就有希望。”这是当地村民最爱说的一句话。

红河村5组在山上,红河村3组在山下,站在山上看山下:山上一片枯黄,山下绿意盎然。仅靠种蔬菜,山下的3组一季能收入近百万元。

有人曾经说,攀枝花是个“插根扁担也能开花”的地方,但是如果没有水,扁担永远也只能是扁担。

连续4年的大旱对攀枝花人而言是一次大“烤”,大旱之后,唤起珍惜水、爱护水的观念,是攀枝花人得到的一笔无价财富。

“十年九灾,十灾九旱”缘于难以改变的自然环境,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无法逆转的现状。旱灾也许会成为一种常态。

不能“雨丰而忘旱,临旱再掘井”,这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警示。我们深知,还有诸多水利工程的“短板”需要补齐,但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更是每个人思想中急需补齐的另一块“短板”。

□本报记者 许静 刘旭/文 田为/图

新闻推荐

案件调撤率高达95%

盐边县渔门法庭运用“三巧”调解法,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本报讯(记者秦勇)这几天,盐边县渔门镇西牛村村民张正顺非常高兴,他家的墙体终于恢复了往日的容貌。前不久,司机李远云驾驶的车侧翻,撞在了张正顺...

盐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盐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