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范晋思本报记者张通文图他是盐边县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

四川日报 2012-05-03 18:55 大字

□范晋思 本报记者 张通 文/图

他是盐边县一名普通的退休职工,从小热爱彝族文字,废寝忘食46年编撰出300余万字的《彝词汉译释义》,所收词汇几乎囊括彝族创造使用的所有语言和符号。

他叫毛乌列,今年63岁,用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彝汉词典,架起一座彝汉语言之“桥”。

今年1月,毛乌列编撰的《彝词汉译释义》通过国内彝学专家组初审,预计年内修改审定后即可正式出版。

从小萌发编词典的想法

毛乌列1949年生于凉山州盐源县。从小参加各种各样的集会活动,激发了他对彝文字词的兴趣,“每当大人们唱起歌,我就特别兴奋,然后不停地学着唱。”毛乌列回忆道。

上小学,毛乌列学会了很多汉字,但对彝文只会说,不会写。1965年,毛乌列进入盐边中学学习,对彝文字词的兴趣愈加浓厚,可当时还没有一本彝文字典可以查阅。于是,他有了编彝文字典的想法。

1966年毛乌列参军入伍,但始终不忘收集字词。在战友眼中,毛乌列是个彝文专家,每到春节临近,彝族战友给家写信都会找他代笔。“他们大部分既不会写彝文,也不会写汉字,彝文不该只有我会写,彝族同胞都会写就好了。”从那时起,毛乌列开始着手编撰彝汉词典。

苦心研究几十年如一日

1970年,毛乌列进入盐边县邮电局工作。工作之余,他几乎把时间都用来收录彝文字词,一遇到没听过的词,他会立刻记在自己随身携带的本子上,有时半夜三更他也会突然醒来,把脑海里浮现的彝文记在墙壁上。

6年后,为了传承和推广彝文,毛乌列以个人名义开办了彝文学习班,吸引了周边地区很多人前来听课。在此期间,毛乌列编写词典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

毛乌列研究的不仅是文字,还涉及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1987年,他成立了“盐边县彝族文化研究会”,经常前往乡间田野,收集民间格言、警句。不到2年,毛乌列就收集了100多个民间故事,共计12余万字。

然而反对的声音也时常传来。“现在都在学习汉语,研究彝文还有意义吗?”面对这样的质疑,毛乌列没有动摇,“让彝族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是我今生最大的心愿。”

让他信心大增的是,收集彝文字词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从那时起,毛乌列更加废寝忘食地编撰词典。有一次在办公室熬了一整夜,早上同事来上班,他还以为他们准备下班了。

词典预计年内正式出版

经过46年的不懈努力,毛乌列的彝汉词典——《彝词汉译释义》终于在去年底编撰完成。

在今年1月举行的专家审定会上,专家组一致认为,该词典所采用的编撰手法正确、词汇丰富、覆盖面广,是一部彝族大型综合性百科类词典。

翻开这本厚厚的彝汉词典,记者看到里面内容丰富,涵盖了语言文字、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化教育、历史地理、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6万余条彝语词条,共计300多万字。

如今,毛乌列捧起即将出版的《彝词汉译释义》,脸上流露出自豪,“为了这本书,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希望它能搭起民族间沟通的桥梁。”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秦勇近日盐边县桐子林镇桐子林社区居民毛洪元

□本报记者秦勇近日,盐边县桐子林镇桐子林社区居民毛洪元找到镇长韦堂高反映,二滩水电站、桐子林水电站建设,征占用社区林地、集体土地150多亩,补偿了300余万元,但村民没在村务公开栏上看到此笔款项,怀...

盐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盐边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