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浇灌 静待花开 《纪念攀枝花开发建设55周年》观后感
□郑巧林
攀枝花,全国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一个由内而外散发着无穷魅力的年轻城市。55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已经走过了生命的一半,但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却只是刚刚起步,年轻的攀枝花正以朝气蓬勃的姿态在新征程上昂首阔步。
1965年3月4日,毛泽东主席在《加强攀枝花工业区建设的报告》上批示“此件很好”。从此,一个个高炉、一座座厂房在金沙江畔拔地而起。没有多少人知道,“象牙微雕”钢城背后,数十万建设者挥洒了多少鲜血和汗水;没有多少人清楚,火红浓烈的攀枝花树下,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他们在金沙江畔创造了中国工业建设的奇迹,创造了世界的奇迹。
今天,我怀着无限的崇敬,追随着攀枝花第一代建设者的脚步,探寻了攀枝花建设的筚路蓝缕。坐在电视机前的我数次哽咽,为建设者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为建设者所创造的辉煌成就,更为他们身上那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所感动。
今天的攀枝花是名副其实的“阳光花城”,被誉为“中国钒钛之都”“中国康养胜地”,并着力重返国家战略。作为新一代的攀枝花建设者,我们要义不容辞地从老一辈建设者手中接过接力棒,为攀枝花的明天再创辉煌!
2007年,我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期盼与美好向往来到攀枝花。当攀枝花市三中的迎接牌进入视野的那一刻,我的心再一次激动。随后的入职报到、寝室安置、银行办卡、采买生活用品等等,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攀枝花人如火的热情。我告诉自己,攀枝花是个正在奋力拼搏和创造的城市,未来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就这样,我留在了攀枝花,从事了教育这个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事业。
如今,攀枝花已是我实实在在的家,是我的第二故乡。这里有关爱我的领导和亲朋,还有我热爱的教育事业,有温馨的家庭,有一对可爱的儿女。
今天,我带着孩子一起重温攀枝花那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展望攀枝花未来的美好蓝图。女儿说:“妈妈,攀枝花真了不起!”当女儿在“首届攀枝花英才表彰”中看到我们学校那个熟悉的身影时,她惊呼:“妈妈,快看!有冯伯伯,他太厉害了!”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复。冯蓉波老师是我校的一名普通数学教师,但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成就了不平凡的人生。正是因为有了无数个像他一样的平凡人,坚守自己的岗位,默默贡献着力量,才有了攀枝花明媚的阳光,飘香的瓜果,繁华的城市和幸福的生活。
我不禁想起了我和学生共同学习的那一节哲学课《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课堂上,我给学生播放了视频《三线建设》,请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总结攀枝花在城市发展中经历了哪些挫折,取得哪些成就。当视频播放到当时艰难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时,学生们眼角含着泪花;当看到攀钢钢轨铺设到了中国70%的高铁轨道上时,学生们激动振奋;当看到2017年攀枝花人均GDP突破9万元,成为四川省首个人均GDP突破9万元的城市时,学生们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有名学生告诉我,这是他上过的最激动人心的一堂课,他将铭记终生。
我明白,这就是教育工作的真正意义所在。给学生们播下一颗理想的种子,让他们坚定人生的信念;向学生们弘扬“三线精神”,让他们增强奋斗的动力;为学生们教授科学文化知识,让他们踏上更高的学习殿堂……我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或许我不能像冯老师那样作出突出的贡献,成为教育行业的一面旗帜,但我可以在三尺讲台上洒下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默默浇灌,静待花开!
新闻推荐
活动现场。线上集中签约。□李永忠本报记者王南桢特约通讯员罗海月文/图没有手握手寒暄、面对面交谈,取而代之的...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