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畔阳光城

攀枝花日报 2019-09-14 05:27 大字

攀枝花城市风光。(特约通讯员 王东 摄)编者按

9月12日,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远方的家》百集系列节目《长江行》播出了第27集,这集41分钟的节目,向全国、全世界的观众展示了攀枝花的独特魅力。

《长江行》是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今年推出的大型纪实类专题片,该系列节目以长江干流为行进路线和拍摄线索,以“真实中国的横截面”为总纲,全景描绘中国长江流域丰富的自然与人文画卷,并与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主线报道紧密关联,以大量真实生动案例向世界充分展示70年中国长江流域的沧桑巨变。

本报今日编发《金沙江畔阳光城》,以飨读者。

走访老一辈三线建设者

节目介绍说,虽然攀枝花地处四川省,但是在街头巷尾能听到的四川方言很少,因为这里是移民城市,当地人大多说普通话。

“移民城市”的渊源,要上溯至上世纪六十年代。

攀枝花1965年建市,是新中国第一个资源开发特区,也是因国家三线建设而兴起的一座移民城市,三线建设时期,数十万建设大军从全国各地汇聚攀枝花,在这里工作、生活,如今,无论是“攀一代”“攀二代”“攀三代”,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攀枝花人。

为了让广大观众更好地了解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历程,摄制组采访了一位曾经的三线建设者——唐之文老人。

唐之文老人于1965年6月从贵州梅花山来到攀枝花参加三线建设,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峥嵘岁月里,像唐之文老人一样的三线建设者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一片不毛之地上建起了一座新兴工业城市。

从部队转业后,唐之文老人选择回到攀枝花,他说:“这里是我战斗过的地方,我还要继续回到这里来,建设我们美丽的攀枝花。”

节目介绍说,正是“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攀枝花建设者们接续奋斗,将攀枝花从金沙江边的一个小渡口,建设成为一座美丽的城市。

寻访红彝村落

攀枝花的年均气温大约20摄氏度,冬暖夏凉,森林覆盖率达到62%,空气质量很好,良好的自然条件,使得每年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攀枝花康养。

节目介绍说,近年来,攀枝花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实施“阳光转型”,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康养产业链。

摄制组来到阿署达村,进农家、访农户,了解当地的特色美食、人文风情,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示这个传统红彝村落的发展变化。

节目介绍说,生活在阿署达村的人们,既遵守传统,又开放包容,“发展”二字正是关键所在。

过去,阿署达村与外界交通不便,较为闭塞,人们思想落后,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与外界的沟通越来越紧密,村民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并搭乘健康养老产业的“东风”,争相发展“民宿”经济。这几年,每当冬天来临,阿署达村的农家乐就被从成都、重庆等地赶来的游客“抢占”,村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红火。

节目介绍说,村里很多户人家已经搬进三层小楼居住,居住条件和以前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宽阔的水泥路,一排排的小别墅,阿署达村,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探秘“铁树开花”

攀枝花苏铁与平武大熊猫、自贡恐龙化石一道被誉为“巴蜀三宝”。节目中,摄制组来到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探寻“铁树开花”的秘密。

“俗话说,‘千年铁树难开花’,但攀枝花苏铁年年开花。”节目介绍说,攀枝花苏铁作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是中国的特有树种,极其珍贵。

节目介绍说,攀枝花苏铁分布区位于金沙江中段,受干热河谷气候影响,这一地区冬季温和、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适合苏铁生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攀枝花金沙江中游干热河谷区,建立了苏铁自然保护区,使这种濒危植物的数量大大增加。

因为攀枝花苏铁的生态适应性强,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又尝试对其进行引种栽培,现在已经在云南昆明植物园和深圳仙湖公园引种成功,在此过程中,很多人在默默地为保护苏铁作着贡献。据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保护区建立后,攀枝花苏铁数量从23.4万株增加到了38.5万株。

节目最后说,奔腾的金沙江,见证着这些苏铁几千年的生长,也见证着江畔的攀枝花,从一个小小的“渡口”,变成如今一座充满爱和阳光的城市,金沙江水哺育着攀枝花人,也为这里带来无限希望。(文据央视网)

新闻推荐

攀枝花市七中多名教师获得全省和全国表彰

本报讯(记者晏洁)在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表扬了一大批教书育人模范、教书育人名师和先进教育工作者,攀...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