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夫妻32年的风雨放映路
陶洪和王世珍夫妻在做放电影前的准备。帐篷是陶洪和王世珍夫妻流动的“家”。□本报记者 岳蕾娅 文/图
8月3日晚,南山远达·花园小区要放坝坝电影,放映员陶洪和王世珍夫妇早早地来到小区,丈夫陶洪手脚麻利地从车上取出放映设备,开始搭建银幕架,妻子王世珍在一边帮忙,夫妻俩配合默契,一块露天银幕不到半个小时便搭建好了。
一套固定银幕架、一块银幕、一套放映机以及锅碗瓢盆和帐篷,这些是陶洪和王世珍夫妇每次出门放电影的“标配”。夫妻俩放了32年电影,足迹遍布攀枝花市仁和、西区等10多个行政村,在他们心里只有一个梦想,让偏远山区的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电影、看上好电影。
因电影结缘的夫妻
陶洪和王世珍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土生土长的仁和中坝人。改革开放初期,看电影是男女老少最期待的一件事,尤其在农村备受欢迎。“那时候文化生活匮乏,大家最喜欢的就是看坝坝电影,只要听说哪个村要放坝坝电影,邻村的人走上几十里路都会赶过来,人山人海,那场面比过年还热闹。”这些美好的场景都是陶洪和王世珍共同的记忆。
后来,陶洪和王世珍成了夫妻,因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1987年,他们承包了中坝乡文化站电影院,从此开始了他们的放映生涯。从承包经营到个体经营,再到2008年被聘为程翔电影院线公司农村公益性放映员,一干就是32年。
因为常年放电影,王世珍右手布满了一道道陈旧的伤痕,“这些都是倒胶片时被锋利的胶片划伤的。”回忆当初放电影的场景,王世珍说,在外人眼里,放电影看似很简单,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自己清楚,手上的伤痕就是最好的见证。为了能掌握技术,最初夫妻俩就跟着老放映员学放映电影,主动帮他们架机器、收银幕,在旁边观摩学习。后来,通过培训,陶洪和王世珍掌握了放电影和后期修补胶片等技能。
用心放一辈子公益电影
很多时候,夫妻俩一起出去,要在两个相距很远的村里放映电影,陶洪总是先帮王世珍架设好放映设备后,开车去到另一个村子放映。结束后要等丈夫那边放完电影回来接,有时王世珍就一个人在那里等,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凌晨两三点才到家是常有的事。更多的时候,他们一出门就是十天半月,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随车携带的除了放映设备、维修工具,还要带上帐篷、简易炊具,以方便在荒郊野外露营。
“坝坝电影是传承优秀文化、传播正能量的一个有效渠道,我们愿意当这个传播使者。”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化娱乐的方式也在变化,放映机也在不断升级,唯一不变的是陶洪和王世珍夫妇对放电影的那份热爱,他们心里最大的心愿就是用心放一辈子的公益电影。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梁隽)近日,攀枝花市第五届“邮储银行杯”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暨四川省第二届“天府杯”创业大赛(攀枝花赛区)分组...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