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中国式养老”温暖“夕阳红”

四川农村日报 2019-08-01 05:55 大字

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政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越来越多的中国老人,感受暖暖“夕阳红”。

嵌入式社区养老护理:让老人不再“看病难”

“早上8点就有专人来门口接我去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做康复训练,到晚上5点半再送我回家,服务非常周到。”家住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岩泉街道84岁的赵秉佑老人说。老人有20多年糖尿病史,这两年需要拄拐杖行走,家人帮她联系了街道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老人身心状况得到改善。“除了帮助老人做康复,这里还解决社区老年人的一些生活问题,包括提供中餐、晚餐、洗澡等服务。”护理师李红燕介绍。

四川省攀枝花市,则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支撑,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平台,根据老年人健康状况和服务需求,分层分类设计签约服务包,为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80多岁的蔡大爷家住攀枝花市仁和区,患慢性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多年,去医院看病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与医疗机构签约“家庭医生慢病管理”服务后,蔡大爷在家就可使用便携式智能设备测量血压和血糖,数据实时上传至慢病管理平台,由专业的团队进行处理。老人可通过线上挂号、复诊以及免费的药物配送,在家门口就能拿到调整后的药品。

“医养结合”:让老人病有人医、老有人养

医疗机构不能养老,养老机构不能看病,医养“两张皮”长期以来制约着老年健康事业的发展。对此,各地进行“医养结合”模式的探索。

在攀枝花市攀西医养结合(康复)示范中心,78岁的曹洪友老人每天都要起身行走一会儿。此前他因病已经5年多无法下床了。

攀西医养结合(康复)示范中心是一家“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有专业护理人员,也有全科医生团队。2018年1月,患有多种疾病的曹洪友老人入住中心。当时,老人意识模糊、言语迟钝、四肢无力;由于长期卧床,全身多处压疮,腹部及四肢布满水泡,感染严重。中心立即请各科专家对其进行联合会诊,制定治疗方案,老人的病情迅速好转。

中心主任杨晓丽说,医院办养老,实现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养生的无缝连接,入住的老人可以享受到医疗、护理和康复的“一站式”服务。

打通农村老人“医养结合”最后1公里

任淑连今年85岁,是一位老党员,在江西新余市分宜县钤山镇下田村的“颐养之家”负责日常管理工作。老人介绍,入“家”的老人们不仅解决了一日三餐,更得到了精神慰藉,日子过得很有滋味。

2016年以来,为破解农村留守、独居和困难老人养老问题,江西省新余市探索“党建+颐养之家”农村居家养老新路,明确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或村小组长作为“颐养之家”责任人。截至目前,新余全市414个行政村建成736个“颐养之家”,入“家”老人9215名,实现了所有行政村和有需求老人全覆盖。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魏岗镇的医养服务中心,记者看到,老人们有的在看电视聊天,有的卧床休息。中心内窗明几净、设施齐备,区域划分明晰。

“过去政府每个月也给发钱,但我下不了床,也没人照顾,有钱也没法花。”81岁的老人朱纪青说。老人下肢活动不便,常年卧床,背上长满褥疮。去年1月,他被接到魏岗镇医养服务中心。朱纪青说:“这里一日三餐两顿荤,天天有人照看,还有医生来查房,身上的褥疮也痊愈了,平时还跟大家唠嗑解解闷,没想到老了还有这样的福气。”(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攀枝花市西区市场监管局多措并举强野生菌管理

攀枝花市西区市场监管局多措并举强野生菌管理四川攀枝花西区与云南省华坪县交界,山高林密,复杂的地型地貌和独特的立体气候...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