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线”上学记
小时候,我一直觉得自己很聪明,学啥会啥,可到了初中以后,成绩总是中不溜,一直上不去。我一直困惑,难道是我上的学校不行?
我最早上的小学在辽宁鞍山双山街。上世纪50年代,父亲响应祖国号召,抛弃大上海优越的生活条件,北上东北,到鞍钢当了一名技术员。
到我上小学的时候,三年困难时期刚刚结束。学校是新修的平房,没有课桌,没有凳子,要自己左肩扛一个高凳子,右手拎一个小板凳去上学,下午放学再搬回家。记得那时吃不饱饭,从小我就体弱多病,搬两个凳子上学对我来说真是个难事。不过,我记得当时的学习成绩不错,门门都是一百分。
小学上了一年,学校说很快要安桌椅板凳了。父亲又响应祖国的号召,支援祖国西南的大三线建设,1970年带着我们一家人又来到了与云南接壤的四川渡口,也即现在的钒钛之都、阳光花城攀枝花。
刚来的时候,父亲在兰尖铁矿机关工作,上班生活都在硫磺沟。当时的攀枝花一片荒凉,房子都是席棚子,条件好的是住干打垒。席棚子就是在房子的四个边和角打上木桩,在三角的房顶上铺上油毛粘,四周用一张张竹编的席子围上,就建成了我们住的房子。吃饭主要在职工食堂,可四川吃的是麻辣,我们上海人很不适应,过了很长时候才接受。喝的水直接从金沙江抽上来,只是撒上消毒剂,稍稍沉淀而已。水全是浑的,还经常停水。当时家家都有工业用的铁桶来装水,有条件的,就从家乡寄来大缸装水。
刚到渡口的时候,到处是荒山野岭。而且当地还没有学校,主要是没有专业的老师。我们一帮矿山子弟,就漫山遍野疯玩了一年多。家长们实在坐不住了,一起反映到单位,单位领导也很重视,立即决定建学校。教室也是用席子和油毛粘盖的席棚子,叫兰尖铁矿子弟小学。一开始也没有桌椅,自己带一高一矮两个板凳当课桌椅。那年我刚8岁,自带桌椅已不觉得吃力了。本来该上小学二年级,可不知为什么,新学校从三年级开始,也许是要上三年级的孩子占多数吧。当时已是下半学年了,我这个一年级小学生就直接跳了一级半。没有专职老师,单位就找来上过小学或初中的职工家属当老师。那时的教学水平,你就可想而知了。后来,支援三线建设的人多了,当中有当过老师上过师范的,被充实到学校里,学校的教学才像点样子。
到小学六年级的时候,上中学又成了问题,因为山上山下都没有中学可上。就这样,兰尖铁矿子弟中学应运而生。学校位于山下新农村运矿铁路旁的一块空地,西边是攀矿二井巷、三井巷公司的家属区。一开始也是席棚子,初中毕业的时候才盖了两栋五层楼的红砖房。那时我们家已经搬到新农村的红砖平房住了,单位机关也搬下来了。因为学校在运兰尖矿溜井下来的矿石的铁路边,为了省事,学生们经常爬溜井运矿石的空火车上学。因为火车的速度不快,到学校的时候,我们很容易跳下车。不过有一次,我正想跳车,火车突然加速,吓得我赶紧跳车,把腿摔破了。还有一次,爬到一半没有抓紧,从两个车箱中间掉下来,火车正在加速,要不是旁边一个大人出手拉了我一把,估计就没有我来写这段回忆了。
高中的时候,因为缺教师,父亲还去代了一年高一的化学课。他大学学的是医,工作期间,在鞍山钢铁学院学了统计专业。他本来是想代数学课的,因为已经有人代了,单位做工作,他勉为其难代了化学课。父亲教学很认真,对人和气,老师和学生们都很喜欢他。
当时高中只有两年,高二的时候,学校搬到了兰尖铁矿矿山脚下的小攀枝花。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三年,高考成了重中之重。高一的时候,我们班有一男同学就考上了昆明理工学院。我所在的班是学校的重点班,集体住校,备战高考。最终,班上只有少数几个学习好的同学考上了大学,多数人上了中专和技校。我则回校复读了一年,最终还是上了攀钢技校高师班,到师范学院进修,感受了两年大学生活。进修结束后,我分到攀钢一所中学当了一名生物教师。
当时,上大学的名额有限,考上大学很难,一个班能考上一两个就不错了,多数班级为零。公司领导非常着急,大胆用优惠政策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老师,办起了攀钢重点中学攀钢一中,全力冲击高考,1983年终于实现零的突破。
想想今天的孩子是多么幸福,无论小学中学都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优秀的教师,只要努力学习都能考上好的大学,还能出国留学,去世界名校深造。这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给中国老百姓的一项最大的红利。
新闻推荐
□尚立安本报记者吴晓龙深入消化吸收两广地区考察学习成果,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深入学习、改进工作、加强对接...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