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扭起来
媒婆。小丑。扭秧歌。□本报记者 徐杨实习生 白建伟 文/图
攀枝花开,春风拂面。
1月23日上午,金沙江畔渡口桥北活动广场,东区向阳村街道石华社区迎春联欢活动正在举行,闻名全市的向阳秧歌队迎面走来,大头娃娃、猪八戒背媳妇、新媳妇回娘家、活佛济公、划龙船、媒婆等角色逐一亮相,滑稽可爱、惟妙惟肖的表演,迎得了社区居民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喜庆的节日氛围中,猪年新春的脚步更近了。
熟悉的故事
在攀枝花,一提起秧歌,很多人都会想到向阳秧歌队。这是攀枝花市唯一的一支民间秧歌队,每逢新春佳节、重大节日活动,几乎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向阳秧歌队成立于2006年,现在有队员55名,他们中年龄最大的84岁,最小的63岁,队员们来自攀枝花市不同的街道社区,他们要么是单位的文艺工作者,要么就是特别喜欢文化娱乐活动,因为秧歌,他们凝聚在一起,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扭”出了退休后的幸福生活。
从2006年到2019年,13年来,向阳秧歌队一直活跃在文娱舞台上,不仅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逐渐成为了石华社区、向阳村街道乃至东区的一张响亮的艺术文化名片。
崭新的面孔
向阳秧歌队的带头人、原队长马毅已经83岁了,秧歌队成立后,马毅全身心地投入到秧歌队的组织建设中,让秧歌队具备了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2019年,马毅最担心的秧歌队将由谁来接管的问题,终于落地了。
向阳秧歌队新任队长叫张漫群,今年64岁。相比于老队长,张漫群“年轻”“精干”很多,工作细致、任劳任怨,颇受队员爱戴。“接棒秧歌队以后,一定会和以前一样让大家‘扭’出精气神,‘扭’出健康新生活。”热情大方、乐于助人的张漫群说。
随着秧歌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一些热爱文艺活动的老年人也纷纷慕名前来参加,面孔虽然有变化,但秧歌队的角色却只增不减。
不变的情结
聊起秧歌队,队里的每一个成员都眉飞色舞,这源于大家对秧歌的喜爱。
“唢呐、芦笙、二胡,这些都是小菜一碟。”73岁的李康年是秧歌队里的吹奏高手,每次表演,他都会带着乐器参加,而且可以换着乐器吹奏,别看他年纪大,但吹起唢呐、芦笙来,声音悠长、连绵不绝。
68岁的张富坤从秧歌队成立的那天起就一直扮演媒婆,她扮演的媒婆调皮、滑稽,深受居民喜爱,她自己制作表演服饰、大烟斗,在脸上点大黑痣,“丑态”令人捧腹大笑。张富坤不仅会演媒婆,还经常反串扮演济公,形象同样深入人心。“角色丑态百出,但内心却激情澎湃。”张富坤说,13年来,在秧歌队表演,活出了不一样的精气神,仿佛又找回了已经逝去的青春。
76岁的黄吉明是秧歌队里的多面手,吹乐器、打快板都很精通,每次参加重大活动,他都会提前创作快板赞美攀枝花。黄吉明说,“这些词儿都是有感而发,句句来源于生活、有感于生活。”
不知不觉中,乐曲声又响起来了,锣鼓铿锵,唢呐欢畅,瞧,向阳秧歌又扭起来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程桂英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走在大街小巷,四处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位于攀枝花公园山顶的攀枝花国家基本...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