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果村”的绿色崛起

攀枝花日报 2018-05-08 06:49 大字

□李永忠 本报记者 李刚

时下,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满山坡的芒果缀满枝头,果农忙着梳果、套袋。经过30年来的发展,芒果已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金果果”。

走出去 引进来

“麻弄果”栽进混撒拉

“芒果品种该怎样改良?”“全部进入盛产期了,销售问题如何解决?”“打造‘现代田园\’我们还差些什么条件?”……最近一段时间,混撒拉村一位彝族老人不时思考着这些问题。

他就是64岁的李德,全国劳动模范。2017年2月,卸任混撒拉村党总支书记后,他依然惦念着当地漫山遍野的“金果果”。1987年,李德任混撒拉村党支部书记,那时的混撒拉村还是四川省级贫困村。一次李德在云南元江县农场考察时,被一种当地人叫做“麻弄果”的野果吸引。

通过几天的观察,李德心中算了一笔账:“一棵树能产100斤,每斤6毛钱,那么一个人种3棵树,就能抵过混撒拉村一个村民的人均收入了。”

回到混撒拉村后,他对土壤、气候、海拔做了一番研究,决定引进芒果树。次年,他和二哥李云买回200株芒果苗试种。1991年,芒果树挂果,收获了几百斤,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李德在支部会上大胆地提出,“一人种一亩果树,种一亩田,种出一千斤粮,养出一头猪,赚一千元”的“五个一工程”,然而话一出口,却遭到嘲讽。“种地都吃不饱,怎么还有精力去种水果。”村民们说。

开荒山 扩规模

发动群众干产业

1992年,李德向上写报告、报项目、做工作,最终通过区民委、市民委、省民委,争取到了12万元资金发展芒果产业。

随后,他发动全村的党员干部义务投工投劳,在当地的荒山挖了6000余个树坑,请专家、安管道、修泵房、建山平塘……硬是在荒山上种下了500亩芒果。

1994年,李德家此前栽种的芒果树大量挂果,每株产量达到了80至100斤,每斤卖到了2元钱,供不应求。看到芒果种植的效益,1994年起,混撒拉村芒果树以每年700株的速度增长。依靠种植芒果,1997年,混撒拉村村民人均收入首次破千元大关。2001年起,混撒拉村芒果树更是以每年1000亩的数量增长,现在全村芒果树已达19000余亩。

谋远虑 调结构

打造区域“现代田园”

“现在,村里有的村民一年种芒果收入就达到了60万元。”混撒拉村村支部书记曹加香告诉记者,如今,全村400多户村民家家户户都种上了芒果,产值达到了4800万元。2017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8600元,这个曾经靠救济过日子的山区贫困彝族村成了全国文明村和四川省有名的“芒果村”。

如今,富起来的混撒拉没有止步不前。目前,村里以混撒拉水库为中心,由村委会出资补助农户,在中心村首批打造了5个农家乐、1处接待山庄,改建了100户彝族风格民居,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做优做强就是要引进新品种。目前,混撒拉村的芒果基本是9、10月份采摘,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让当地的芒果实现早、中、晚熟均衡上市,以更好适应市场的需求。”曹加香介绍,2012年,混撒拉村就成立了攀枝花市混撒拉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村里将沿用发展芒果产业获得的成功模式,由混撒拉村出面争取项目,完善基础设施;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芒果公园”、“芒果步道”和“乡村民宿”,由公司带动农户发展集农业观光、康养休闲为一体的新村旅游产业。

今年,仁和区将全力争取国家级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该项目以“阳光花城醉美芒香”为规划定位,以芒果产业为核心。项目实施后,混撒拉又将迎来新一轮发展。

新闻推荐

市妇幼保健院成为省级“法律进单位”示范点

本报讯(记者彭莉)5月3日,记者从市卫生计生委获悉,四川省依法治省办、省司法厅于近日公布了省级“法律七进”示范点名单,攀枝花市妇幼保健院榜上有名,被命名为省级“法律进单位”示范点。为进一...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