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曹加勇:“雕刻”苴却砚文化

攀枝花日报 2017-11-30 08:03 大字

□本报记者 彭莉

11月14日,家住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的曹加勇和工作室的技术人员一起,加班加点赶制好了200方“北极砚”复制砚,为接下来将在北京举行的“北极砚”交接仪式做准备。

今年10月,攀枝花市首个“国字号”工艺美术大师曹加勇用苴却石打造的两方“北极砚”,跟随中国第8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首次穿越了北极中央航道和西北航道,其中一方砚台被留在北极陈列。11月8日,又有两方出自曹加勇之手的“南极砚”搭乘“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踏上征程,两方砚台将历时5个多月穿越3.6万海里航程,把攀枝花的城市文化留在南极。

作为苴却砚雕界诞生的第一个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与苴却砚结缘这26年以来,曹加勇像热爱生命一样,沉浸在苴却砚文化探索之中。在苴却砚雕刻工艺日趋成熟的今天,曹加勇始终秉持苴却砚文化传承,走出了一条创新创业的道路。

为了让苴却砚文化发扬光大,曹加勇多方争取,另辟蹊径用金黄膘、蕉叶白苴却石材,精心制作了四方砚台,取名为“南极砚”“北极砚”,在北京砚文化联合会牵线搭桥下,跟随科考队员一起踏上南北极征程,让更多人通过一方砚台,认识苴却砚文化,进而了解攀枝花的康养魅力。

“以砚为载体,推动城市文化发展。”这是曹加勇的初心。

近年来,攀枝花市大力发展“康养+”产业,苴却砚产品在走高精尖路线之余,开始围绕石品特色寻求突破、创新。为此,曹加勇把苴却砚未来的发展瞄向家居、旅游市场。在位于大龙潭乡混撒拉村的曹加勇大师工作室,大厅里除了摆放传统的苴却石砚台,还陈列着用苴却石制作的装饰艺术品、屏风等物品,样式新颖精美。如何让苴却石的家居装饰市场实现产业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曹加勇带领工作室的工艺美术师,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不懈努力着,掀起了一股清新的苴却砚文化风。

苴却砚雕刻技艺是一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最重要的便是口传心授。“从18岁时在厂里学徒开始到现在,我一直都把苴却砚雕刻工艺传承看得十分重要。”2010年,曹加勇投资兴建了攀枝花市首家苴却砚雕刻技能培训中心,首创小班化教学的授艺形式,为苴却砚特色产业发展输送砚雕人才。把不会的人带进门,带领大家一起共同创新创业。为提升雕刻技艺水平,他在家中举办苴却文化沙龙,邀请美术、书法大师,行业内雕刻大师,和大家一起“苦练内功”,并自费带学徒到大理、丽江等地采风。近年来,结合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和精准脱贫工作,培训班零门槛免费招收60余位有兴趣的残疾学生,在市区科技部门与残联的大力支持下,残疾学员们拥有了一技之长,大多实现了就业、创业。截至目前,曹加勇大师工作室在全市范围内共培训雕砚学员160余人,辐射全市。其中3名成长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10多名成长为市级工艺美术师。

下一步,曹加勇大师工作室将同攀枝花学院艺术学院雕刻大专班合作,传授苴却砚雕刻技艺,推动苴却文化走入大学殿堂,为苴却砚文化传承培养生力军。“苴却砚是上天赐予攀枝花的礼物,一定要把它做好,并且传承下去。”曹加勇说,苴却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雕砚师的坚守,他将继续探索奋进。

新闻推荐

“造血”扶贫断“穷根” ——老村子脱贫攻坚纪实

培训班办在田间地头。□本报记者李刚特约通讯员任婧文/图“这里就是我们经过产业分析后进行品种改良的芒果林,通过开展种植芒果的技术培训指导和发放肥料,前几年几乎没有收益的芒果林,现在...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