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扶贫断“穷根” ——老村子脱贫攻坚纪实
培训班办在田间地头。□本报记者 李刚 特约通讯员 任婧 文/图
“这里就是我们经过产业分析后进行品种改良的芒果林,通过开展种植芒果的技术培训指导和发放肥料,前几年几乎没有收益的芒果林,现在已经可以为贫困户带来收入了,最低的有10000元,多的有30000元。”11月23日,仁和区布德镇老村子村“第一书记”张菲菲向记者介绍。
老村子村位于仁和区布德镇,全村8个村民小组,553户2102人。2014年贫困户104户,贫困人口428人,贫困发生率20%。2015年8月,张菲菲来到仁和区布德镇老村子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村民思想观念陈旧,产业发展滞后,地处偏远地区,缺资源、缺技术、缺动力是制约当地发展的现状。从走进这个偏远山村的第一天起,张菲菲便开始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如何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
精准“把好脉” 对症开“药方”
村情户情是脱贫攻坚的“沙盘”,必须熟记于心才能对症有方。到村后,张菲菲通过走访了解到,虽然村里发展有芒果和核桃产业,但因为产业布局不合理,种植技术落后等原因,使得两大产业没能发挥其应有的功效,给村民带来的收入微乎其微。针对这一问题,张菲菲意识到,要先从产业入手,重新开出了一张产业发展的“药方”。
考虑到老村子早前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区种植芒果,1800米以上地区种植核桃的布局,张菲菲提出,在原本的种植基础上保持产业发展。同时,在高海拔的核桃种植区采取修建简易圈舍,发展特色黑山羊和黑香猪养殖,以补齐产业发展过渡期的无收益短板。
2015年底,张菲菲注意到,虽然产业格局已经确定,但受当地自然条件影响,在海拔1600米至1800米之间仍有一片空白产业区。如何合理利用劣势空间,他多次请教农业专家,准备在这片空白产业区发展适合的特色产业。
“空白产业区所在的花棚子组有部分农户曾经种植了一些冬桃,但几乎没有收成,在农业专家的建议下,2015年底,我们引入早桃,在花棚子进行试点。”张菲菲介绍,刚开始,作为农业的门外汉,他也非常担心这一产业是否能够在当地落住脚,通过对原有桃苗的嫁接,仅1年时间,当地农户就见到了收益,每亩产值达到了七八百元。
输血变造血 产业来帮扶
“今年我家的3亩早桃刚刚挂果就卖了2400元,烤出的干花椒现在也可以卖到45元一斤了,还有供货商留了我的电话号码,说下次烤好了就直接联系他……”花棚子组村民李芝亮说,在脱贫攻坚的帮扶下,如今很多村民和他一样,懂得了产业要这样发展。
过去,李芝亮一家四口人就靠几亩地里种的豆子和玉米维持生活。2015年,李芝亮的儿子考上了大学,几千元的学费愁坏了一家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张菲菲与帮扶单位和组长多次沟通,帮助他家发展了早桃,申请帮扶资金建起牛圈,还购买了种牛。就这样,冬去春来又一年,李芝亮家已经养殖了五头黄牛,早桃也见到了收益,不仅偿还了儿子读书时借的钱,也让一家人看到了希望。
解决了芒果和核桃的改良,发展了早桃种植和牲畜养殖,“输血”效应很快让老村子有了变化。张菲菲并没有因为眼前的转变而感到满足,他深刻地意识到,扶贫一定要将“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不仅要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进行“输血”,还要定位靶向突破口进行“造血”。
针对贫困户的种植技术、管理技术、养殖技术缺乏这一难题,在张菲菲和帮扶单位的努力下,老村子新型农业培训班正式开班了。将专家和技术团队请进村子,形成了村里产业技术培训的师资力量团队,采取每月定期培训、种植养殖周期节点培训和入户培训的方式,让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深入人心,根除了贫困户墨守成规的传统观念,培养了大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另一方面,张菲菲采取党员干部带贫困户、大户带贫困户和合作社带贫困户的“三带动”方式,把通过产业扶持的贫困户“捆绑”到以村支两委为核心的带动发展模式中来,通过这一模式,使得老村子村的帮扶措施、技术指导、政策宣讲取得了一定成绩,让整村的脱贫攻坚稳步推进,贫困户脱贫致富前景可期。
脱贫不脱策 彻底断“穷根”
2017年11月,对于老村子是一个历史性的节点,通过近年来脱贫攻坚的不断深入,这个偏远的山村彻底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脱贫攻坚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不再返贫才是核心。老村子村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和已经脱帽的贫困户采取的帮扶措施是:“摘帽”不摘政策。
确保贫困户不再返贫,要把安居和乐业结合起来。在走访工作中,张菲菲了解到,一场车祸使得李先国的左手残疾,这让本来就很困难的家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生活的打击让李先国丧失了信心,家里就靠老母亲一个人种地支撑。母子俩住在土坯房里,艰难度日。
考虑到李先国家缺少劳动力,张菲菲帮他制定了“养鱼”的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多次走访沟通,帮扶单位出资10000余元,在2016年4月帮李先国圆了养鱼梦。同时还帮助他家发展了种植养殖产业,2016年,李先国一家通过危旧房屋改造项目盖起了新房。今年5月,李先国赚到了第一笔卖鱼钱,他当即向“第一书记”电话报喜。
2015年,老村子通过合理产业规划和造血式扶贫,保证发展可持续化,避免返贫情况的出现。2016年,通过扶贫政策,整合社会各方帮扶力量,改善了贫困群众的基础设施和住房状况。2017年,整村推进查漏补缺,针对不同贫困户的状况,给予不同的扶贫政策帮助……回望2015年至今,老村子通过“三步走”细化***措施,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两年来,老村子村落实涉农资金、帮扶单位资金2500多万元,社会帮扶资金203万元,修桥5座、铺路14.4公里、新建通信基站2个,6个村民小组接通宽带;在无特色产业地区规范种植早桃1000亩、在原有产业基础上改良芒果1000亩、核桃1000亩;通过帮扶异地迁建12户,危屋重建16户,改建维修30户,规范修建实用型羊、猪、鸡圈57个,家禽牲畜2000只(头)入栏。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南桢)11月25日和26日,市教育体育局邀请北京名师在市外国语学校和市二小教育集团炳草岗校区举行了4场“推进教育改革专家报告会”。市、县(区)两级教研、培训机构管理干部、教研员...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