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篇目中的生死观
□攀枝花市第三高级中学 陈峰烽
死亡与爱,是人类探讨的永恒主题。讨论死亡的困境在于:没人能真正告诉我们死亡究竟是什么。于是,对死亡的探讨最终变成了对生死的哲学思考。高中语文有不少篇目都论及生死,总结起来,可分为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生命短促,及时行乐
认识到生命短促,从而放旷行乐,是为第一种境界。
辞官之后的陶渊明唯一的安慰,就是自然的相伴。风月林泉,可以寄情怀,托遥想。但在《归去来兮辞》里,“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自然的欣欣向荣又让诗人感叹生命即将消失,心中哀叹不已,于是,他决定“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要顺着自己的心意来活,及时行乐。渊明放飞自我的措施很明白:拥抱自然,沉醉自然,最后消失于自然。
到了苏东坡,人生短暂的思想与放飞自我的手段都毫无二致。《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道:“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此处的“江月”,无非是自然之一种,所不同的是,苏轼的手里,持着一杯酒,比起手中不是“锄”就是“杖”的陶渊明,当然潇洒自在多了。
第二种境界:生命短促,尽力向生
同样深感生命短促,也有人希望以有限搏无限,尽力向生。
诗人屈原在《离骚》里说,“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这是为了正道而宁愿献出自己的生命。表面上看起来,诗人不是在尽力向生,反而是只求速死,然而诗人面对死亡时对正义的坚持,正是尽力向生的最激烈表达——如果能生,他怎可能不尽力?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的文末对生死提出了新见解:“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生死有别,不可虚度。而如何才能不虚度呢?考虑到王羲之穷尽一生在书法艺术上执着追求,我们自有答案。
王勃的《滕王阁序》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这个由此演变而来的成语,更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尽力向生的精神。
第三种境界:生命短促,人类永存
将自身的生存淡化,上升到人类角度加以关怀,这种境界已接近哲学高度了。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诗酒寄情,在《赤壁赋》里却有了新的领悟——“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设若以百年为单位,江水流了又来,月亮缺了又圆,江月等“物”的确无尽;然而人寿不过百年,怎么会无尽?东坡所言“我”之无尽,其实是指:个体的“我”固将消失,然而群体的“我”却是无尽的,这群体,当然就是人类。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第七部分写道: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个体的他消亡了,但人类永存!
苏东坡潇洒无碍,史铁生深沉炽热,但他们对生死光明透彻的认识如此惊人地相似,这是高中语文课本里生死观的两座高峰,引领人们进入到更加广阔的精神境界,让人叹为观止。
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芦苇,这根芦苇对生死的思考,正是区别于别的芦苇的本质所在。人对自身存在的思考,对生死的拷问,自有人类以来就一直伴随人类的成长,也必然不会终止——这关乎哲学,当然更关乎人生。
新闻推荐
马晋(前排左2)与第24届全球华人羽毛球锦标赛的运动员合影。本报讯(记者王南桢周琴文/图)11月2日下午,前世锦赛女双冠军马晋来到第24届全球华人羽毛球锦标赛赛场为运动员鼓劲,并盛赞攀枝花得天...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