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裂谷情深 ——访老党员费明辰

攀枝花日报 2011-07-01 19:07 大字

□本报记者 张荣裴

46年前,当三线建设的号角吹响,大批建设者云集攀枝花,拉开了开发建设攀枝花的序幕。

比起这批建设者,老党员费明辰来得更早。1964年在仁和大田拉姑召开的会议中,他担任筹备会议组的组长。

这一年的9月9日,国家冶金、地质、铁道、交通等18个部委和云、贵、川三省的负责人在大田拉姑林业局机关办公楼召开现场联席会议,调查攀枝花的矿产资源,研究如何建设攀枝花,史称“大田会议”。

“参加会议的有400余人,会议期间他们的住宿、用水、用电……要解决的问题真的太多了!”费明辰介绍,床铺、开会用的桌椅等都要从就近的云南等地运输过来。由于筹备时间短,当时每辆汽车都有两个驾驶员,昼夜不停地运输物资。没有自来水,就组织工作人员到仁和河里去挑水;不通电,就买来发电机自己发电。

“当时没有桥,与会人员都是乘轮船渡江考察,过了金沙江全都是山路,唯一的交通方式就是骑马。”对建市之初攀枝花发展要面临的“三通一住”难题,费明辰深有体会。

攀枝花建市后,费明辰留了下来担任市政府副秘书长。

1965年,大批建设者来到攀枝花,他们打响的第一个战役就是“三通一住”。为解决通水、通电、通车和住房问题,先期到达的建设者们放下背包就投入到了紧张的施工中。

“大家住在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太阳一晒,里面闷热得睡不着觉,生活条件很艰苦,第一批建设者们真的不容易啊。”费明辰回忆。

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环境,没有消磨建设者们的意志,7个昼夜后,一座装机容量3千瓦的柴油机临时发电站建成;5个月后,1万平方米的总指挥部招待所和一大批简易住房建成;9个月后,装机容量为3.6万千瓦的501火力发电厂和渡口、仁和两个自来水厂建成;不到一年,一大批帐篷、席棚和“干打垒”等临时住宅出现在金沙江畔。

他们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完成了需要两三年时间才能完成的前期准备工作,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解决了临时住房,并开始进行煤矿、铁矿、电厂、水泥厂等基础项目建设。

不到两年,50多座中小桥梁、760多道涵洞和3条公路干线建成,攀枝花对外通道打通。

“攀枝花发展变化很快,一天一个样……”谈起攀枝花的发展变化,这位老人由衷感叹:“城市发展了,生活大大改善了,与建市初期相比,现在真的是太幸福了!”

新闻推荐

攀枝花质监局深入推进食品“打非”专项工作

本报讯在全面贯彻落实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工作中,攀枝花质监局以“看得重、抓得实、管得严、打得狠”这12字工作方针为指导,部署安排了全市生产加工环节严厉打击食品...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