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那段红色历史永远闪光 ——攀枝花市“两馆”建设侧记

攀枝花日报 2011-07-20 18:41 大字

□本报记者 李云飞 实习生 张舟 

大渡口十三栋、大田会议旧址,这两座建筑已在风雨中屹立了近半个世纪,它们见证了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史,承载着三线建设中的红色记忆。如今,它们已成为攀枝花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有了新的名字:“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大田会议纪念馆”。

今年5~7月,“两馆”共接待400余个本地单位和近40个外地单位,参观游客近13000人。

承载:文物背后厚重的开发建设史

煤油灯、军用水壶、火镰……一件件文物静静地躺在玻璃后,用满身的锈迹或泛黄的颜色无言地诉说着攀枝花开发建设那一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历史。

目前,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里共有4000多件文史资料,包括大型油画、图片、沙盘地形模型、中央和各部委关于开发建设攀枝花的文件复印件、建设者用过的生产生活用品等。其中,展览厅里展出的三线建设时期的文物有200多件。

“自2004年免费开放以来,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其中有部分是第一代建设者的后辈,他们来看看父辈曾经工作、奉献青春的地方。同时,他们把父辈曾经用过的物品带来捐赠给纪念馆。就这样,馆里三线建设时期的文物越来越多,展览的内容得到不断丰富和完善。”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张鸿春告诉记者。

2010年6月,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攀枝花市斥资150万元对大田会议纪念馆进行了修缮,并针对“七一”专门进行了布展,增设了“红色记忆”部分。在当时开会的会议室里悬挂了7幅毛主席语录,展示了500多枚毛主席像章。陈列室里,首次陈设史迪威公路相关文物。马灯、石磨、碾子、《美军接待手册》……36件珍贵的代表性文物记载了当时工人筑路时的艰苦。

本土收藏艺术展上,古陶币、民国时期的纸币、来攀考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图片……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宗旨:“让游客从中受到启示”

“1966年,贺龙同志来攀枝花考察。临走时,他在一棵攀枝花树下留影,并说,要摘三朵攀枝花做成干花带回去,一朵送给毛主席,一朵送给周总理,一朵自己留着……”近日,在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一楼展厅里,解说员曾晓娟生动的讲解受到参观者的欢迎。

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现在有4个解说员。只要打电话提前预约,该馆就会配备解说员专门免费服务。为提高解说员业务水平,该馆还专门请文史专家定期做专题培训。

48岁的曾晓娟是个“半路出家”的解说员。一直担任文管所办公室工作的她2008年起才开始兼任解说员。“开始,我普通话都说不好,只好平时看报纸时就一个字一个字地默念出来,慢慢地就能说顺溜了……”现在,她已经成了解说员中的骨干。生动有趣成了她讲解的特色,枯燥乏味的历史经她嘴中讲出,往往就成了活色生香的故事。

“照片是不会说话的。但每一幅照片都有它背后的故事。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挖出历史细节,并结合自己的理解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曾晓娟说。

在接待学生游客时,她则特别加强对知识点的讲解,比如攀枝花的生日是哪一天、钒钛磁铁矿是谁发现的等等。“我父亲就是攀枝花第一代建设者,我明白那个时代的艰辛。现在的小孩子不知道以前的艰苦岁月。我想通过自己的嘴把攀枝花英雄的开发建设史讲出来,让他们受到启发,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把攀枝花建设得更好而好好学习,努力奋斗。这也是一名解说员的职责。”曾晓娟告诉记者。

和曾晓娟一样,每个解说员除了在工作中接受日常培训外,平时都在生活中主动加强学习,不断增加积累。

展望:为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奠定基础

今年5月份,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馆修缮及重新布展专家论证会在市文管所召开。会议指出,在修缮及重新布展过程中,将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基础上,坚持完善功能定位,凸显纪念重大历史人物、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为下一步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建设奠定基础。

“今年下半年,我们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开发建设纪念馆进行重新修缮。目前前期工作基本完成。馆内将完善水电、消防等安全设施,还原布置来攀指导工作并在此居住过的9位老一辈革命家的房间,布置14个不同内容的展厅展示攀枝花开发建设以来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我们还将拍摄10~15分钟的专题片《邓小平在攀枝花》,计划拍摄好后在展厅播放。届时展览的内容将更丰富。”市文管所所长张鸿春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攀枝花文学艺术进校园活动打响品牌

本报讯(普光泉报道)近日,笔者获悉,攀枝花市文学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3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文化品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08年3月17日,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共同启动了文...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