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残缺的爱 □本报记者 贺欣

攀枝花日报 2011-06-03 19:18 大字

(一)呵护

5月30日,国际儿童节前两天。家住江边街28号3栋宿舍楼的刘勇一大早就起床生起炉子,煮好了一锅面条。

“君福、思思,该起床了,不然上学要迟到了。”6:30,刘勇准时敲响了隔壁宿舍的房门。屋内一阵窸窣响动过后,房门打开,11岁的刘君福和8岁的刘思思站在门口,睡眼惺忪。

刘君福和刘思思是刘勇妹妹的孩子。

“你们快洗脸,洗完了好吃饭。”刘勇对两个外甥女说。姐妹俩揉着眼睛,一前一后端着脸盆到过道外去洗漱。

洗完脸,姐妹俩回到宿舍,端起桌上的面条大口吃起来。

“社区的任阿姨说,明天要带你们两个去肯德基过‘六一\’儿童节。”刘勇一边为两个孩子扎头发一边说。

“真的啊?”刘君福眼睛一亮,“就是有炸鸡和薯条吃的那个肯德基吗?”

“是的,今天放学早点把作业做完,明天才能去。”

“晓得了。”

吃完面已过7点,刘君福背上书包,牵起妹妹的手跟刘勇道别:“舅舅,我们去上学了。”

“路上注意安全。”刘勇叮嘱一声。看着姐妹俩离去的背影,他叹了口气,转身走进房间,又去看患老年痴呆的父亲睡醒没有。

(二)亲情

刘勇的老家在重庆,父亲刘寿华是上世纪60年代支援攀枝花的建设者,在原市汽运公司装卸二队工作,退休后和刘勇的母亲杨淑珍住在单位的宿舍楼里。

“说起我这两个外甥女真是造孽,从小没爹没妈,不像别人家孩子那样享福。”刘勇说,“我妹妹没正式结过婚,她的两个孩子都是非婚子。2004年我母亲回老家,妹妹把孩子扔给她就离家出走了,至今也没有消息。”

当时刘君福只有4岁,刘思思才1岁多,外婆杨淑珍只好把她们从重庆接到攀枝花,替女儿承担抚养责任。

杨淑珍没有工作,一家4口全靠老伴刘寿华每月1000多元的退休工资过活。由于没有户口,家里又穷,刘君福和刘思思都没上过幼儿园,直到去年在社区的帮助下才办理了户口;去年9月份开始上学时,刘君福已经满10岁了。今年4月,杨淑珍因病去世。失去了外婆,两个不幸的孩子更加没有了依靠。因为父亲有病在身,刘勇只好从外面搬过来照顾两个外甥女。

(三)忧虑

刘勇的住处是一栋位于渡口大桥旁的老式宿舍楼,一楼阴暗杂乱。

“我父亲和两个外甥女就住这间房。”刘勇指着其中一间房间说。昏暗的灯光下,除了两张床和一些生活用品,房内再无其它设施,甚至连一件家用电器也没有。

刘君福和刘思思刚放学回来,姐妹俩坐在门口看舅舅做饭。11岁的刘君福身材单薄,看上去就是那种缺乏营养的孩子。

“叔叔来看你们了,叫叔叔噻。”刘勇招呼两个孩子。

刘君福和刘思思一声不吭,忸怩地低下头。

“她们出去玩的时间少,都没怎么见过世面,看到生人胆小得很。”

记者试图与她们拉近距离:“刘君福,听说明天社区的阿姨要带你们去肯德基,高不高兴啊?”

“高兴。”刘君福小声说。

“你们的妈妈呢?”

“妈妈不要我们了。”说起妈妈,两个孩子声音越发低沉。

刘勇告诉记者,以前还没上学时,两姐妹只能在周末和附近的一些小朋友玩一玩,别人上学了就只有呆在家里。平时也很少带她们出去玩,只有邻居偶尔带去过公园。看到其他孩子去上学,姐妹俩尤其是刘君福羡慕得很。

去年刘君福和刘思思上学后,社区专门为她们办了低保,给家里减轻了不少负担。

刘勇在渡口桥北农贸市场打工,收入微薄,好在父亲还有退休金,这两个孩子目前的基本生活勉强还能维持。

“刘君福和刘思思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现在在学校明显与其他孩子有差距,理解力和沟通能力都要迟钝一些。”说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刘勇很是无奈。

刘勇还没有结婚,可以暂时把两个外甥女当自己的孩子抚养。由于经济窘困,他只能保证她们的基本生活和读得起书而已,至于如何为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他也不知道怎么办。

“虽然我也很疼刘君福和刘思思,但我毕竟不能代替她们的父母。没有父母的爱是残缺的爱,她们注定不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健康成长。”刘勇说。

新闻推荐

精心谋划 深入推进 开创创先争优活动新局面

本报讯(记者尹迪)昨(3)日,攀枝花市创先争优暨学习推广文建明工作法推进会召开。会议要求,全市要强化认识,以深入学习文建明工作法为契机,结合实际工作,深化创先争优活动,努力开创创先争优活动新局面。...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