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节上,与攀枝花精彩约会 □本报记者 江潇文\图
6月6日,第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开幕第9天。这些天来,攀枝花市组团参加的“天府大巡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两个项目,给中外来宾留下了深刻印象。
“地域特色和非遗项目能有机结合,互动性强,将民族独特的传统魅力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是观众和非遗节组委会对攀枝花展演、展示项目的评价。
特写:
苗族服饰和舞蹈展演观众赞叹
5月28日上午11点,国际非遗博览园内,来自全球5大洲20个国家的表演队伍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21支表演队伍进行拉网式的大彩排。
各表演队都身穿民族服饰,排好队依次进场。在长达几个小时的漫长排队等待中,演员们都不免有些焦躁。
此时,攀枝花市参加开幕式“天府大巡游”的60名演员们,在博览园大道上,围成了一个大圈,开始了即兴表演。这些来自攀枝花学院的学生们,舞蹈的时候身体充满活力,热情奔放;姿势充满动感,丰富多彩,世界各地的演员们也被即兴表演的气氛所感染。激昂的歌声带动了大家的情绪,快乐在人群中不断扩散,将整个大道变成了欢乐、载歌载舞的海洋。
热情的八方游客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道路两侧,不同肤色、语言的人们瞬间都成了好朋友,他们争相与攀枝花市参演的演员们握手、拥抱,抓紧时间相互合影留念。大老远,听到歌声和掌声的省级媒体,赶紧跑来,拍摄下了这些精彩的画面。
围观观众不断赞叹:“太好看了!
记者得知,这些演员们是当天早上6点30分抵达成都,经过一夜的长途奔波,演员们抵达宾馆后并没有休息,简单吃了早饭后,就急忙化妆、换衣、整理道具。
“第一次参加这么大型的活动,辛苦点也值得,况且这次表演代表了攀枝花,我们将以最佳状态展示给所有的观众。”表演者代静激动的告诉记者。
幕后:
志愿者付曼丽倾心服务赢得一致好评
志愿者付曼丽,来自四川外国语学院成都学院,是一名大三学生,在本次非遗节上,主要为攀枝花市表演队伍服务。
28日清早,付曼丽在火车北站接到攀枝花市表演代表团,抵达宾馆后发现,由于太早,客人都还没退房,所有的房间都住满了人。在大厅沙发上等候的演员们一身疲倦,让付曼丽看了着急。一方面,她主动安抚大家的情绪;另一方面积极与宾馆管理人员沟通,先准备早餐,让带团老师和演员们先补充点食物和水。
在彩排、开幕式现场,付曼丽总是高举写有“攀枝花——苗族服饰和舞蹈展演”的牌子,好让每次彩排、展演结束后,让大家整齐的退出场内,找到回去的位置。
付曼丽全程投入到“非遗节”巡游、接待演员等各项活动中,细致、积极、热情、友善的态度和倾心的服务,赢得了攀枝花市代表团成员的一致好评。
“热情活力的攀枝花演员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虽说他们很辛苦,但没有人叫一声累,这同样感染了我。”付曼丽向记者说道,在培训期间,细心的她专门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了攀枝花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采访札记: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任重道远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攀枝花的非遗项目从“零”发展到现在有12项被列入省级名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市文化馆馆长申建斌说,参加了三届非遗节,人们从中看到了攀枝花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取得的成绩,也发现了攀枝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上还存在项目少、挖掘力度不够、传承机制没有可持续性等问题。
里泼谈经古乐技艺传承人起光禄感慨地说:“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参与谈经古乐的学习,这项文化遗产有濒临灭绝的危险,我都66岁了,再过几年就演奏不动了,再不培养年轻一代起来,那肯定就是要灭绝的。”
“从事一些民间传统的工艺和一些师传、祖传的技艺,很多人觉得社会地位低微,并且工资相当低。”苴却砚雕刻技艺传承人任述斌若有所思的说道。
“保护非遗”,看似保护昨天,面对历史,其实是为了更好地面对今天和未来,是为了让我们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迷失自己。
“怎么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让非遗项目更有生命力,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和发展,这是我们现在不断深入思考和研究的一个课题。”申建斌提出,应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产业化,比如蜀绣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纳西古乐商业化演出,就是依靠市场化、生产性保护的手段激发了非遗项目的“造血”功能。我们应该大力学习和借鉴,将这些项目的产品转化成商品,让非遗产品进入市场,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一个个良性的,可持续的,有生命力的保护机制。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江潇)6日是端午小长假的最后一天,随着当天14点10分最后一场考试的顺利结束,攀枝花市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管理系统升级后,首次考试圆满完成。据了解,专业技术人员计算...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