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力以赴 公共财政

攀枝花日报 2011-06-30 19:07 大字

随着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的胜利召开,姓“资”、姓“社”的困惑也在人们心中被化解,攀枝花财政人与时俱进,积极作为,在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经济多元发展,丰富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奋斗历程中,开始探索公共财政的基本构架,财政职能在调整中转变,在转变中提升。

全力以赴

推动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是财政增收的基石。在支持发展经济上,全市各级财政部门以项目为依托,在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发展潜能的释放上着力。于是攀钢二期技改项目、二滩水电站建设、高耗能园区建设、成昆线攀枝花段电气化改造、机场建设等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攀枝花市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老企业大都设备陈旧,技术老化,工艺落后,缺乏竞争力,为了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经济效益,攀枝花市财政加大技改投入,2002年,全市科技三项费达1064万元,为1992年的5.4倍,并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为了理顺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财权与事权,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市开始实施,并初步建立了以增值税为核心的复合税制体系,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以转移支付为补充的区域间财力平衡机制。“分税制的实施,较好地调动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地方财政收入迅速增长,收支规模不断壮大。”据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实施后,2002年,全市GDP达1,388,926万元,人均GDP达13,308元,位居全省前列;地方财政收入达79396万元,比1992年增加28609万元,增加了1.6倍;地方财政支出达212062万元,比1992年增加179742万元,增加了6.6倍。

公共财政

让市民安居乐业

清晨傍晚可以去体育场锻炼身体,周末可以到图书馆看书听讲座,节假日可以带着家人一起去“十三栋”、“大田会议遗址”感受历史,这些在过去仅仅存在于人们脑海里的美丽图景,因为公共财政的投入,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

为了大力支持全市重大文化项目和爱国主义基地建设,攀枝花市各级财政多渠道整合资金,设立了市级文化事业专项资金,并在资金的投入上有的放矢。随着这些项目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攀枝花市的文化事业发展也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十三栋、少年宫、大田会议遗址等文化项目建成,为广大市民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活动场所;《攀枝花晚报》创刊、广电媒体、政府网络平台等信息平台建设相继完成,为党的理论宣传构筑了坚强的文化阵地;弘扬攀枝花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为了更好地保障和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攀枝花市财政还全力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了“两条社会保障线”,推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并不断加大对就业培训、失业救助的投入,实施城镇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促进扶贫开发、医疗救助、库区移民帮扶等工作的有效开展,各项保障制度的建立犹如为百姓撑起了一把巨大的“保护伞”,在这顶伞下人们和谐、快乐地生活。

新闻推荐

记者李云飞昨日在市总工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市人

本报讯(记者李云飞)昨(29)日,在市总工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谢道全前往炳草岗街道泉福路看望慰问困难职工。在困难职工陈洪春的家里,谢道全亲切地和她拉起了家常...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