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贺欣文图下午空气炽热得让人有些毛躁然而
□本报记者 贺欣文/图
4月11日下午,空气炽热得让人有些毛躁,然而走进弄弄坪新风社区图书室,一股清凉之意扑面而来。10多位老年居民正在聚精会神地阅读,或浏览报刊杂志,或翻看书籍。图书室静悄悄的,身处其中心神怡然。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格外醒目,戴着老花镜,手持一本《求是》杂志。
“老师傅叫王锡封,是社区图书室的常客。在社区里他爱看书是出了名的,每天下午雷打不动必到图书室报道。”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王锡封与记者交谈时说:“读书能让人思想活跃,保持判断力。”
“缺乏知识可悲
而不懂装懂则可怕”
今年79岁高龄的王锡封是原十九冶建材公司总会计师,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培养的高级知识分子。多年来,他一直与书为伴。
王锡封是辽宁人,小学、初中都是在解放前度过的。“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可那时家里穷,没钱买书,连课本都要找同学借。一旦有了看书的机会,我是不吃饭也要先看完。”
王锡封参加工作后,更加喜欢阅读,休息时间全沉浸在书海中,单位领导对他留下深刻印象。1953年,组织上把他列为重点培养对象,送到原东北财经学院深造,学习会计专业。
抓住难得的机会,王锡封如饥似渴汲取知识,那时图书馆、阅览室很少,专业书籍也不好找,新华书店就成了他常去的地方。他每次去都要站着看几个小时的书,从不觉得累。 “搞财务是一项要求非常严谨的工作,一个数据、一个计算方式,都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得益于大量阅读,我的专业水平提升得很快,一年半就学完了三年的课程。”王锡封说。
毕业后,王锡封回到单位从事财务工作。工作虽然繁忙,但王锡封学习热情丝毫不减,在寝室挑灯夜读是常事。除了专业知识,王锡封还随时关注与财经有关的方针政策,经常阅读一些时政方面的书籍。多年来,他收藏的专业书籍塞满了几大皮箱。
1965年,王锡封随第一批建设大军来到攀枝花,在原十九冶财务处工作。条件虽艰苦,但王锡封也从没改变读书的习惯。
说起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王锡封感受深刻。那是在“文革”后期,上级派来一位军代表,参与单位财务监督和管理工作。但那位军代表却没有任何财会专业知识,还对财务工作指手画脚。财务处是重要部门,竟然让一个外行来管理,王锡封难以接受。愤然之下,王锡封要求调到十九冶材料处工作。
“缺乏知识是可悲的,而不懂装懂则令人可怕,这会贻误大事的。我常常以此教育子女,一定要加强自身学习,干一行就必须要钻一行。”王锡封说。
79岁高龄,读书热情依旧不减当年
1992年,王锡封从单位退休后没有闲着,受聘于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地方企业财务年检、注册单位验证等工作。
王锡封是一名老财务工作者,但面对不断涌现的新生事物,他认为仍要不断加强学习才能跟得上形势。因此,他基本上是书不离手,但凡与财经有关的书籍,王锡封都感兴趣。
1997年,王锡封从财务战线正式退下来,赋闲在家的他静下心来开始博览群书。
“读了太多年的专业书籍,现在不再从事财务工作了,我就对其它领域的书籍产生了浓厚兴趣。从时政信息到党建刊物,从科普读物到养生知识,我都想看看。”
至今79岁高龄,王锡封的读书热情依旧不减当年。“这几年我居住的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得越来越好,我们有条件可以天天读书学习,每天下午我到社区读书室来,先翻翻当天的报纸,了解一些国内外的时政要闻、国家的方针政策,然后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再和老同志交流交流,这样的老年生活,我感到很惬意。书是我一辈子的良师益友。”
王锡封不光自己爱读书,同时也注重培养晚辈的读书习惯。在他的影响下,三个孙子孙女都喜欢读书,个个都是大学生。
新闻推荐
□章成侠本报记者王卿30年,在一个短小的时间刻度里,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用坚实的步伐,走出了一段闪耀的空间里程。市政协成立30年来,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围绕全市中心工作,组织开展调查、视察活...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