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地:噹噹山里噹噹鸡 □本报记者 梁波文/图
“2009年,我们村开始饲养噹噹鸡。2010年,全村规模化养殖,整个村子300多人,年人均纯收入提高了550元钱。”4月18日,西区格里坪镇大麦地村村主任海文礼对记者说。
大麦地村位处高山,地偏人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是省级贫困村。2009年,村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噹噹鸡把该村带上了一条发展致富的路。
调结构调出名气
大麦地村是一个傈僳族村,80%都是傈僳族。村民散居于海拔1700米到2200米的高山凹谷之间,全村89户300余人,耕地750亩,但大多都是较为贫瘠的山地,村民以种植苞谷、花椒、核桃为生,很多农户年收入仅有一两千元。
村里有座山叫噹噹山,有块巨石叫噹噹石。村民世代饲养土鸡,均是在房前屋后、山坡上下散养。这些鸡名为噹噹鸡,身形矫健、性野机敏、肉质鲜香,因家家都饲养,村民对鸡不以为意。
2009年,镇政府为发展大麦地村的经济,有意识地组织了一些单位和企业到大麦地村买土鸡,因噹噹鸡肉质嫩滑鲜香,购者食后反响很好,于是越来越多的单位、部门和个人慕名到大麦地村买鸡,噹噹鸡顿时供不应求。
34岁的海文礼告诉记者,镇政府要求村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饲养噹噹鸡,为此村里于2009年下半年成立了养殖协会,号召和组织村民规模化饲养噹噹鸡。“一般肉鸡每斤10元以内,土鸡每斤20元以内,噹噹鸡每斤则要卖25元到35元。”
2009年,攀枝花市噹噹石禽畜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大麦地村委会挂牌成立。相关农技专家来村里给村民们授课。
“上了好几次课了,专家讲的养殖、防疫知识让大家收获很大。”海文礼说,因为噹噹鸡的经济价值高,村民们养殖和学习积极性都非常高。为了做好噹噹鸡的品牌宣传,合作社还花钱请了专业的广告公司,为噹噹鸡做了包装宣传,撰写广告词、拍摄了图片,制作出噹噹鸡包装箱。
一个养殖大户的梦想
40岁的钟继辉是大麦地村第二村民小组的农民。在饲养噹噹鸡的行列中,他家逐渐成为了最大的养殖户,现有600余只,仅可销售的成年鸡就有300多只。
钟家处在半山腰,大瓦房四周是竹林、桃树、木瓜树。刚从地里背着一大背篼青菜回家喂鸡的钟继辉将客人迎进家里。在过道两边,有8只垫着谷草的竹篮、背篓,8只母鸡正在孵化鸡崽。
钟继辉将青菜从院坝的围墙上成棵扔进鸡舍,野性十足的噹噹鸡们抢食很猛。钟家的三间牲畜圈有两间都成了鸡舍,一间150多平方米的鸡舍里有300多只成年鸡。
“噹噹鸡性子野,从不让人靠近,根本逮不到,尤其现在鸡养多了,害怕跑进邻居家的菜地里,所以我家现在一般都把鸡圈起来养。”
钟家有4亩多地,现在全种的大青菜、黑麦草,这两样东西都是噹噹鸡爱吃的饲料。
“去年我家的鸡卖了1万多元,好卖得很,都是别人提前预订,鸡刚一成熟就拉走了,一般都是每斤30元或150元一只。”
钟继辉说,噹噹鸡的生长周期长,从孵化出来到成鸡至少需要8个月。
钟继辉近期在自家宅基地和菜地之间建起了一幢200多平方米的鸡舍和一个小型鱼塘。
钟继辉把记者带到了鸡舍外的一片约有20亩大小的荒山坡,这里怪石嶙峋、灌木丛生、草木繁盛,是天然的噹噹鸡养殖地。他讲:“把这片荒山坡围起来,将现在养殖的鸡群迁移到新鸡舍。平时鸡就直接散养到山坡上,让它们自己去觅食,增加它们的野性;晚上鸡回来,还可以在鱼塘休息喝水。”
他今年打算将噹噹鸡养殖数量扩大到3000只。
村民们的品牌意识
钟继辉说,噹噹鸡一直都是人们喜食的高山土鸡。当初大麦地村不通公路的时候,村民为了换取一些生活必须时都要带一两只鸡到离村子约10公里的格里坪和龙洞集市去交易。一到集市,噹噹鸡就会以高价被人买走。
2010年,大麦地村混凝土硬化通村公路建成,村民不再受交通不便利的困扰,不少买鸡人也直接上山买鸡。
海文礼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鸡全是传统的母鸡孵化。全村89户人,家家都在发展噹噹鸡,因量小、饲养规模不大,噹噹鸡还没等到在市场销售,就被单位、企业订购一空。去年,全村售出成品鸡3000余只。
最近,海文礼遇到了一件很纠结的事,一家帮扶单位给大麦地村提供了两台孵化机,可以高效率代替传统的母鸡孵化。可是有人建议他不要使用孵化机,以免影响到噹噹鸡的品质。但如果不使用孵化机,噹噹鸡的规模始终都上不去。“无论怎样做,我想‘大麦地村噹噹鸡\’这个品牌一定要维护好,因为它是我们这个贫困村走上致富路的宝。”
现在大麦地村村民与钟继辉的想法一样,都在努力扩大自己家的噹噹鸡数量。在大麦地村落民居里,杂木栅栏、竹影篱笆间、院坝里,到处都能看见头仰、背厚、脚长的噹噹鸡身影。
海文礼说,今年全村售出的成品噹噹鸡将突破6000只。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中)昨(26)日,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对攀枝花市公安机关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视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谢道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如英、唐建民参加视察...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