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江潇文图日前记者刚走进西区清香坪街道路南社
□本报记者 江潇 文/图
日前,记者刚走进西区清香坪街道路南社区居委会,就看到了几位老人正在图书室里翻看一期内部宣传资料。
“我们在看社区办的《清香路南》,里面有我们的街道展示,还有我们关心的一些政策解答。”一位大妈告诉记者,由于印刷数量有限,她没有领到资料,只能和几个老姐妹一起来居委会阅读。
伴随着攀枝花市首届全民读书节启动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深入开展,路南社区自办了《清香路南》。
社区干部办“报纸”
打开《清香路南》,二版的18张照片从不同角度拍摄了绿地、焕然一新的居民健身小广场、整治后的居民楼栋……
25岁的社区干部漆林波负责摄影。由于没有自办内部资料的经验,这期《清香路南》让他花了不少力气。
“平时上网查询一些照相技术,还去图书室里翻找与之相关的书籍。”
漆林波说,《清香路南》就是为社区百姓传递身边的各种信息,沟通邻里的亲密关系,培育高尚的社区文化。为了办好它,社区的3个干部虽没有经过任何的专业培训,但都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拍摄技术,提高写作水平,并向市七中有关老师请教排版技术。在仔细研究七中办的校报后,我们得到了一些启发。
“我们用相机记录社区发展的点点滴滴,通过这个平台让社区居民有努力学习的冲劲和干劲,让大家一起分享社区的发展成果。”
路南社区党总支书记吴和平说,这个内部宣传资料跟《攀枝花晚报》的大小差不多,共4个版,主要反映社区的大事小事、社情民意,提供健康小知识,展示社区的风采,还有国家政策和攀枝花市政策的方针解答。
老党员当上了通讯员
在老党员阳光会家8平方米的书房,整齐地摆着一摞摞的读书心得笔记。
“我把社区建设和全国‘两会\’感受相结合,写了点心得体会,投稿给《清香路南》,让大家一起分享。”阳光会边说边拿着放大镜仔细研究第一期的《清香路南》。
阳光会告诉记者,自己曾经是《渡口报》的通讯员。退休后,空闲时间多了,正好发挥余热,把以前丢失的东西再捡回来,积极投稿,为社区作点贡献。
像阳光会这样投稿给《清香路南》的人现在越来越多。64岁的党员杨作杰就是其中的一位。
杨作杰是社区里藏书最多的一位居民,他每天都有看书阅报的习惯。“我不仅要积极投稿,让《清香路南》成为小区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要鼓励社区其他人多读书,多投稿。”
在社区图书室内,一排架子上摆满了书籍,七八个老人正在阅读书刊,一些下岗职工在架子上翻阅着管理类的书。
“社区图书室里2000本书有近200本都是我捐赠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到读书看报的队伍中来,给爱好阅读学习的居民提供方便。”杨作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荟琳)昨(22)日,攀枝花市与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签订院地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数字攀枝花”规划与建设、科技成果孵化、人才培训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院长...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