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抚今追夕 岁月如歌 ——听“六金花”之一杨桂兰讲过去的故事

攀枝花日报 2009-10-11 09:43 大字

■ 实习生 江潇

弹指一挥间,攀枝花的开发建设已经44年。近日,笔者与当年“六金花”之一的老人杨桂兰一起来到攀枝花公园的凉亭之中追夕抚今。

“13栋”的砖是我们烧出来的

万丈高楼平地起,全由一砖一瓦垒。1964年12月,年方17的杨桂兰作为第一批支援三线的建设者,从云南大姚来到了当时的渡口市第一砖瓦厂。为了多出砖,快出砖,杨桂兰带领的女子组不顾头发烧焦,衣服烤糊,手上起泡,坚持在70℃高温的土窑里出砖。没有设备,就用手工制坯,用自己的双脚拌泥;没有供水设施,就用脸盆在百米以外的仁和沟端水。“不到半年时间,我们厂就提供了150万块青砖,建起了攀枝花市第一条机制砖生产线。”杨桂兰老人激动地告诉笔者。她也因此而被称为“知难而上的好姑娘”。

“刚来攀枝花时,是‘上无片瓦,下无块砖\’,我们住的都是‘泥巴筑墙,茅草当盖\’的房屋。”杨桂兰回忆到。

“‘13栋’的砖都是我们厂烧出来的,邓小平、贺龙、彭真都在那里住过。”杨桂兰说到这里抑制不住兴奋,“攀钢的厂房、百姓盖房用砖都是用我们烧的砖哦!”攀枝花,当年诸葛武侯“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荒野,如今已是万丈高楼平地起。杨桂兰眺望着巍巍高楼感概地说:“攀枝花建材行业发展真是迅速啊!”

见证城市生活设施的变迁

1978年,杨桂兰被调到市政公司(现市政管理处),经历了攀枝花市市政设施逐步完善的过程。她说,近几年,通过新华街、人民街、竹密路等一系列旧城改造工程,市政设施不仅数量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而日益增加,而且整个城市面貌也日新月异。“刚来攀枝花时,水不通、电不通、路不通。”杨桂兰说,“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攀枝花的灯饰品种新颖繁多,从过去清一色的老式大马路弯灯发展成现在的一街一灯、一灯一景。”

“刚来的时候没有一家像样的粮店、商店。”杨桂兰说。随着工区第一店——“渡口贸易商店”的诞生,一批又一批的顾客蜂拥而至,杨桂兰和同事每次都徒步2个小时的山路到那里买生活用品。

“以前,我们喝南瓜汤,吃干绑菜,偶尔吃个红心果。哪像现在,肉天天吃,一年四季我们家的新鲜水果就没断过。”杨桂兰老人指着远处熙熙攘攘的人群说,“每天早上,我都约上几个人,去超市或农贸市场,里面蔬菜瓜果、粮油鲜肉种类多的很。”

双手“挖”出竹湖园

“以前竹湖园的水塘就是两个水凼凼,在团委等方面的组织下,我们去塘里挖淤泥扩大了它的面积。”杨桂兰说。现在的竹湖园一湖清波,丛丛杨柳婀娜多姿,条条鱼儿畅游湖中;一阵风过,湖面泛起层层涟漪,凉爽气息沁人心脾,成为各年龄层的人游玩赏景的绝佳去处。

下山的时候,杨桂兰老人抚摸着一棵攀枝花公园的老树说道:“那个年代,大家响应荒山批绿装的号召,我们几百人逢周末就来此处栽种树木。”现在的公园,每逢清晨傍晚,锻炼的人们迈着轻快的步伐穿越其间、乐在其中。

新闻推荐

攀钢严格措施防控甲流疫情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周军)为有效控制甲型H1N1型流感疫情的传播、蔓延,保障干部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攀钢日前发出《做好甲型H1N1型流感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