垭口村:“老村子”焕发“新容颜”
图为村貌打造后的垭口村。□本报记者 周翼 文/图
秀美的田园风光、平坦畅通的村道公路、优美整洁的生活环境……这是村民们对乡村的美好愿景,而米易县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过程中,逐渐将这一切变成了现实。
10月23日,走进米易县垭口镇垭口村,村口的绿色植物和紫色三角梅萦绕道路两旁,送来阵阵清香。顺着经过拓宽硬化的村道往里走,穿过一个近百米的长廊,两旁房屋墙壁上满是农耕文化和乡风文明的图画,曾经的“老村子”焕发了“新容颜”。
解决“疑难杂症”让旧貌换“新颜”
垭口村是米易县农村土房风貌保存最完整的乡村之一,全村近8成的房屋为土房。
这个历史悠久的小村子以种植水稻和早春蔬菜为主,与垭口镇、撒莲镇的万亩稻菜轮作基地相连,既有延续千年的农耕文化,又有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种植模式。青翠的农田和集聚的土房,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垭口镇副镇长徐正超说,早在几年前,垭口村就实施了农村危房改造项目,“现在的这些土房不但外观完整、美观,而且安全性也有保障。”
然而,美丽的背后却是传统建筑留下的“疑难杂症”,集中体现在道路狭窄和污水排放难。
“过去村里这条路只有三四十厘米宽,而且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挑粪都不敢走。外面的东西进不来,我们种的蔬菜也运不出去,一年就图个温饱。”指着村中的主路,垭口村3组组长熊道鹏回忆说。
一位村民也回忆道:“过去村里没有排污管道,污水多了直接流到路上,臭烘烘的。”尤其是在村民聚居点,村民对基础设施改善提升的愿望更加强烈。
今年7月起,当地开始实施乡村振兴示范点打造项目,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一体推进,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为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打下基础。修厕所、建长廊、拓宽道路、美化墙面……随着一个个项目完工,一个更加美观、整洁、热闹的垭口村崭新亮相。
助推乡村振兴 让美景变“钱景”
如今,垭口村的主路已经拓宽至3.5米,路两旁还修建了花台,栽上了米兰、迎春花等花卉植物。示范点建起一条观光长廊和一条党建文化长廊,50多户村民的土房墙面被统一刷成了青灰色,道路两旁的墙面上绘制了40余幅家风家训、农耕文化绘图。周边村民的厕所都已改建成了“四有一能”卫生厕所,生活污水也通过管道排到了人工湿地集中处理。
同时,村文化广场上还安置了一些健身器材,新修建了一座公共厕所,墙面贴了白瓷砖,附近还用木头搭建了一座小凉亭。
“现在好,房子重新整了一遍,路也变得这么宽,小汽车进出都很方便了。”“以后干完活儿,不像过去只待在家里看电视,可以到广场上跳舞、在凉亭里下棋,多安逸!”路过的村民满心期待地点赞。
指着村口方向,徐正超说,那边去年建了一家酒店,接待到村里观光度假的游客,节假日满员,近期又在接受今年冬天过来康养的床位预订。
在美丽风光和生态果蔬的吸引下,不少人将垭口镇作为康养目的地。依托土房集聚优势,这个计划投资300万元左右的项目,坚持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一体推进,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为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项目实施方面,采取党员带动、村民投工投劳、共建共享的方式推进。
“下一步,垭口镇和垭口村将结合当地特点,收集石槽、磨子、犁头等农具,作为展品进行布景展示。”徐正超说,“营造更好的康养旅游产业发展氛围,鼓励村民打造民宿,助推乡村振兴。”
新闻推荐
被评选为第六次全国自强模范,彭超在人民大会堂领奖。彭超在大学宿舍里学习。“24年的岁月对于我而言,既有别...
米易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米易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