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了来时的路 —— 一个收藏爱好者的“三线情节”

攀枝花日报 2018-09-14 06:56 大字

罗安发摆弄收藏的相机。罗安发的部分收藏品。□仇宝德 本报记者 庞雷 文/图

他爱收藏,30多年来收藏了近千件老物件;他很纯粹,收藏的东西只进不出,从来不买卖、不交换;他更执着,他的收藏只有一个主题:与三线建设历史有关……罗安发,一个很“另类”的收藏爱好者,30多年来一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三线建设小故事,并被故事的主人们感动着。他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人们记住当初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记住三线建设历史。近日,当记者获悉他的情况后,很快便来到了他在炳草岗大梯道附近的家中,亲眼见识了这位奇人和他的“宝贝”。

收音机开启的收藏梦

罗安发是土生土长的攀枝花人,出生在米易县一个普通人家。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中学毕业后进入米易县草场乡供销社。由于工作上的关系,他常常走村串户。

有一天,他在一个村子里忙完工作,正往回赶,突然从一户农家小院里传来一阵歌声:“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举杯赞英雄,光荣属于谁……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歌曲激昂有力,十分励志。要知道,当时,罗安发只有二十多岁,正是“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听得热血沸腾的他径直走进了这户人家,结果却看到一个50多岁的农家老汉正听得津津有味。罗安发忙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并称是因听见歌声才进来的,还连连道歉。

老汉松了一口气,说家里人都串亲戚去了,自己闲来无事,听着玩。

罗安发看了一眼收音机,感觉有点旧,但声音不错,他有些好奇地和老汉攀谈起来。老汉说,这是多年前一位修成昆铁路的兵哥送的,因为他常去看修铁路并送点开水,与那位兵哥逐渐熟了,后来铁路修好了,部队撤了,兵哥便把这台收音机送给了他,说是留个纪念。

罗安发仔细端详起这台收音机,是上海无线电四厂生产的凯歌牌电子管收音机,属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产品,正面写有“中波”“短波”等字样,背后还有“地线”“天线”等说明文字,虽说有点旧,但手感很不错。罗安发越看越喜欢,竟有了“占为己有”的想法,他让老汉转让给他,不料老汉却不愿意,说自己平时就靠这台机子找点乐子。见罗安发不肯走,老汉着急了,伸出三根手指,说:300元,行就拿走。那时,大家普遍工资不高,罗安发每月工资仅有200元,老汉估计是想“吓退”他。罗安发摸了摸口袋,一声不吭地走了。老汉怎么也没想到,第二天罗安发又来了,还带来了300元钱。老汉虽有些不舍,但还是让罗安发抱走了收音机。

“用了我一个半月的工资,总算拿回了这台收音机,但一想到这是当年建设者留下的东西,还是觉得值。”罗安发没想到,正是这台收音机开启了他的收藏梦。他后来又收到不少收音机,有的是别人转让的,有的是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其中一台红灯牌收音机,他非常喜欢,这台机子是当年攀枝花商业战线的建设者们用过的,当时开大会,没有扩音器,这台机子背后有个拾音孔,于是被用来当扩音器。

老相机背后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安发收藏的东西越来越多,收音机、收录机、照相机、电话机甚至像章、家具、乐器等等,几乎摆满了他家的旮旯角落。记者发现,这些看似十分杂乱无章的东西,却有一个共性,即大多都是三线建设者们用过的。“刚开始我也很朦胧,但越到后来,思路越清晰,我弄懂了当初为何会不顾一切地收藏,原来,我想留住的是一段记忆,一段不该被忘却的历史。”罗安发说。 

他讲了他收藏一部相机的故事。

2013年夏天,他到某医院探望住院的朋友,同病房还住着一位70多岁的老人。闲谈中,大家聊到了收藏的事,老人说他有一台老相机,现在都还能用,只可惜已经买不到胶卷了。

老人自称姓马,从辽宁来的,曾在攀钢工作,业余时间喜欢摆弄相机。“他的相机是日产的玛米亚牌,那时,有一台这样的相机是很‘洋盘\’的。”罗安发说他一听到有老物件,就兴奋无比,让马师傅拿来看看,马师傅倒也爽快,表示第二天让老伴带过来。

第二天一大早,罗安发便赶到了医院,还给马师傅带了一份早餐。

“那相机就像摄像机,重约三斤左右,有广角镜头,一卷120胶卷可以拍12张照片,马师傅说很适合拍摄大型运动会的场景,过去单位搞篮球、排球比赛,他都用这个相机。”罗安发说他把相机拿在手中,就有点舍不得放下。他和马师傅商量,能否把相机转让给他,马师傅这次却不爽快了,说这相机跟了自己多年,有感情了。罗安发无奈,只得离开。

第三天,罗安发又到了医院,又给马师傅带了一份早餐,还提了一筐水果,一箱牛奶,但他没有再提相机的事,只说自己喜欢收藏,特别是对那些三线建设者用过的物件更喜欢。

第四天,依然如此。

第五天,马师傅要出院了。罗安发赶到时,马师傅老伴正在收拾东西。临出门,马师傅从包里拿出了那台相机,放到罗安发手里说:“看你这年轻人确实喜欢收藏,这东西放你那也许比放我这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罗安发拿着相机,不觉间眼里已满含泪水。

退休后想在家乡开个博物馆

“我一个小人物,办不了什么大事,那些大件的东西我也没有财力去收藏,但这些当年建设者们用过的生活用品和工作小物件,我会想尽办法收藏,也算对建设者们的一个慰藉吧!”罗安发说他很希望能为留住那段历史做点事,而他最大的心愿是退休后在家乡开个小型博物馆,让大家免费参观。

今年7月中旬,罗安发见到了过去的一位老同学,老同学告诉他,自己目前是东区兰尖社区博物馆顾问,这家博物馆是四川省第一家社区博物馆,也是东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时还是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的“兰尖社区陈列室”。罗安发听老同学如此说,立即就来了兴趣,并表示要捐几件收藏品。8月9日,老同学带他到兰尖社区博物馆办理了捐赠事宜。在罗安发捐赠的六件藏品中,有收录机、收音机、照相机以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笔记本等。“我是老攀枝花人,是攀枝花三线建设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这个社区微型博物馆就是当年历史的见证。所以,为博物馆做点事,顺理成章。”罗安发说。

记者还听说了一件事:今年4月,由北京电影学院青年电影制片厂、攀枝花市委宣传部等联合出品的电影《绿皮火车》在攀开拍,这部影片讲的是三线建设时期一对铁路职工子弟的青春爱情故事。罗安发得知消息后,立即和制片方取得联系,说愿意提供一些当年的老物件。虽然最后由于其他原因他的收藏品没被采用,但剧组依然向他表示了感谢,并说今后还有机会。

“其实,我最大的愿望是退休后在家乡开个小型博物馆,让大家免费参观,让大家从这些小小的老物件中体会当年建设者的喜怒哀乐和奉献精神。”罗安发说。

“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愿他梦想成真!

新闻推荐

“女主外男主内”的幸福生活 ——记攀枝花市首届文明家庭王永兰家庭

□本报记者周琴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农村妇女“双学双比”活动先进女能手、民政工作先进个人、村(社区)十佳村主任...

米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米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