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杨家地的“希望之水”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学习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也是脱贫攻坚和“四好村”建设等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对于米易县湾丘彝族乡黄龙村来说,党代会精神的落地就是解决群众最关心、关注的问题。如今,一条翻山越岭的管道,将为当地的贫困群众引来活水,把奔小康的希望浇灌成花。
□本报记者 周翼
6月19日清晨,家住米易县湾丘彝族乡黄龙村上杨家地组的阿生木机简单地吃过早饭,就匆忙带上工具往山顶走去。“现在村里在办一件大事,我能出点力,觉得很高兴。”走上山顶,阿生木机放下工具,看了看前面不远处的一口水池,又望了望山对面已经建成的管道,眼前的一切,让他干起活来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
阿生木机为之兴奋的“大事”,也是居住在上杨家地的每一个村民期盼已久的大事——湾丘彝族乡万碾沟至上杨家地引水工程终于接近尾声,村民们将彻底告别“背水吃”的历史。
上杨家地村民小组位于海拔1600米至1800米的一片山谷里,稀疏的植被和漫山遍野的苞谷地似乎在无言地诉说着这里的贫瘠。由于严重缺水,林木、烤烟等产业发展困难,养殖业规模也十分受限,苞谷成了当地村民的主要口粮,有劳动能力的青壮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整个黄龙村77户贫困户中,有51户都居住在上杨家地,这里是湾丘彝族乡最大的两个贫困人口集中地之一。
说起缺水的事情,阿生木机颇为感慨,只要连续两天不下雨,就必须到山下的三家河去背水,来回走2个多小时山路,背回来的水只够生活,分一点出来喂养牲畜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近两年乡上考虑到我们背水辛苦,就找了车从高龙村拉水上来,基本上能解决生活上的用水问题,但要发展产业还是很难。”
一直以来,上杨家地的缺水问题,始终是湾丘彝族乡脱贫攻坚战中的“短板”。“用车拉水只能治标无法治本,经过前期详细调查和验证,我们选择了从万碾沟引水至上杨家地。这项工程完成后,就可以彻底解决这里111户564人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打破制约上杨家地产业发展的瓶颈。”湾丘彝族乡党委书记黄智说。
引水项目于5月5日正式启动,工程管道全长17300米,包括4口蓄水池,立项总投资350万元。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的70%以上,铺设管道11500余米,新建150立方米高位水池2口,预计今年7月底全面完工,8月底前结束验收并交付使用。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阿生木机家是上杨家地5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之一。为了增加收入,村里推荐他参与修建水池,每天能拿到130元的工资,但真正让他高兴的不是工资,而是即将流入上杨家地的“希望之水”。
“有水,就有了发展产业的机会,就有了脱贫致富的希望。”黄龙村村委会主任马万友说,“作为湾丘乡今年‘基础提升年\’确定的十七项重点项目之一,饮水工程建好后,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把产业规划从图纸上‘搬\’到土地里,我们请了农业专家‘把脉\’,计划在上杨家地发展核桃、青花椒等产业,同时在合适的区域种植油桃、芒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
听到家乡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正在广东打工的克古日上个月回到了上杨家地。回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爬到山上去看看引水工程,“看到已经动工的蓄水池和管道,心里才算有了底。以前这里缺水,什么都干不了,只有出去打工,这几年在广东、河南、内蒙古到处跑,在工地上搬砖、干粉刷,都是出卖劳力的事情,现在有水了,回来种点芒果和青花椒,怎么都比打工强。”
新闻推荐
“村医”+“村支书”:村上哪里有需要 “赵老师”就会在哪里——走近市中区白马镇和平村党支部书记赵志清
“任劳任怨”“医者仁心”“勤于工作”……在市中区白马镇和平村,村民们每每提起村党支部书记赵志清,都亲切地称他“赵老师”。他是村里的乡村医生,他用自己的医术和医德帮助了村民,也感动了...
米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