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水更清山更绿 人民群众生活更舒心

攀枝花日报 2017-06-16 07:30 大字
凤凰花开。(孔毅 摄)西区尖山效果图。漫步滨河河道,感受生态仁和的独特魅力。柏林山风光。米易海塔水库。从马坎山眺望市区。(孙建忠 摄 )6月,市民行走在沿江景观人行步道上,举目望去,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在清新空气的吹拂下,绿色拥抱着城市。

2012年以来,东区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平台,全面推进生态绿化建设,实施了环城生态景观林、森林廊道、生态文化工程等7大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如今的东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们的幸福感,正如这满眼的绿意,越来越浓。

□本报记者 陈旭耀

东区:

处处是风景 满眼皆绿意

构筑绿色生态屏障

大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6月10日,东区阿米什景观示范林。记者沿着山道前行,身影在绽放的三角梅和葱郁的灌木包裹中时隐时现。“雨季一身绿,旱季一山黄”、“在山上打个喷嚏,满嘴都是沙”,曾是阿米什的真实写照。如今,这一金沙江干热河谷中的“石头山”,正在变成城市的“氧吧”。当地种植的数万株树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大多数三角梅已经开花。

变化源于国家森林城市创建。

2012年,东区根据《攀枝花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推出涉及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41个项目。通过实施阳光花城景观建设、环城生态景观林建设、绿色通道建设、矿山植被恢复、山地森林保育、生态产业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7大工程,建设“林城依山水,山水衬花城,花城宜人居,生态聚林城,康养在花城”的特色森林城市。近年来,东区投入资金1.2亿元,对沿金沙江两岸16公里长的地段进行景观打造。在黄家湾、丽攀高速公路红岩子隧道入口处实施生态功能区建设项目,造林1600亩。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要靠政府推动,更要群众积极参与。每年6月29日攀枝花市“全民植树日”,城乡群众纷纷走出家门,挥锹植树,用双手为家园添绿。

如今,东区居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0%;组织开展了“亲子林”、“爱情林”、“友谊林”等基地林的认建、认养活动……植绿、护绿、爱绿、兴绿,已然成为东区群众的自觉行动。

2012年至今,东区新增造林面积18000余亩,栽植各类苗木(含灌木)150余万株,有效管护天然林5.44万亩,组织辖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开展义务植树达4000余亩。

生态惠民两相宜 

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产业

阿署达村花舞人间景区毗邻攀枝花市区,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荒坡和废渣处理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随着四川省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综合治理试点示范项目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的持续推进,如今,这里绵延的山岗上,三角梅、炮仗花、天竺葵、指甲花、向日葵等构成花山、花街、花巷、花栏、花道。2万亩果园里,种植着释迦果、芒果、桂圆、莲雾等温带、亚热带、热带水果。

目前,花舞人间景区正加强景观设计,赋予景观造型上的动感,让花真正“舞”起来,最终打造成攀枝花市“花园式会客厅”,建设成休闲型、观光型、旅游型、度假式休闲特色小镇,成为攀枝花“康养+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极。

既要生态环境,也要经济效益,这是东区的“绿色”态度,也是行动指南。东区注重发挥生态优势,促进富民增收,秉承造林与利用协同、绿色与产业并举、保护与发展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银江镇双龙滩村,村民们已栽植芒果近3万株。“大力开展绿化行动,不仅绿了荒山,还鼓了乡亲们的腰包。”双龙滩村民何小燕说,东区启动特色经果林建设项目后,她和家人便开始种植果树,不仅收入增加了,还搬进了双龙滩村新农村新居。

当前,东区正充分挖掘攀枝花大山大水景观的自然特性,加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让市民实现上山能观花、下山能玩水的美好愿景。

对于大山大水景观的打造,东区将抓住攀钢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康养产业的重要契机,助推矿山基地打造旅游项目,实现对大矿山的景观美化。通过招商引资,深入挖掘城市森林公园的资源优势,完善城市休闲度假旅游设施。 

美化人居环境

大力打造绿色生态之城

“过去,一到冬天,对面的枣子坪便一片枯黄。现在,走在沿江步道上,隔江望过去,对面已是一片绿。”炳草岗街道二街坊社区居民张清说,这两年,东区的城市环境让人感到更舒适、更惬意,每天晚饭后他都要到沿江景观人行步道散步。

大力实施生态治理和绿化行动,更多的在于美化人居环境,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东区坚持以单位、庭院、居住区绿化为基础,以公园建设为主,以道路、广场绿化为重点,点、线、面相结合,倾力打造绿色之城。

2015年以来,东区包装推出39个绿色生态项目。继续实施山体生态系统修复,投入3000万元完成1000亩马坎森林公园建设,栽植各类苗木3.5万株,完成园区道路硬化3千米,完成机场路山体绿化景观建设、整体绿化面积达25.2万平方米,营建机场路固土生态防护林带35千米,累计栽植黑荆树、台湾相思、直杆蓝桉、四季杨等苗木14.2万余株。

东区以建设美丽乡村为抓手,坚持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花则花等原则,实施山地森林保育工作,落实管护森林面积5.3万亩,巩固退耕还林成果6000亩,补植各类苗木15万余株,形成村庄园林化、道路林荫化、景观四季化的乡村美景。从城市到农村,不同层次的绿色紧密相连又相互呼应,构成一幅美丽的森林画卷。

绿色装点西区山水,西区环境越来越美!

近年来,西区坚持绿色发展,实行“生态经济并进,政府民间共筹,山水林城相融,城市乡村共荣”的绿色革命,通过政府引导、民营企业投资的形式,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方式,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至今,西区先后投入各类资金5.9亿元,实施了西佛山石漠化治理示范项目、小渊基金项目、尖山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造林示范项目、清乌复线大水井村五组袁家沟以西堆场清理生态恢复项目、格里坪镇金家村片区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一批重点生态治理恢复项目,森林覆盖率从41.99%上升到43.15%。

□本报记者 周越 

西区的“绿色革命”

亮点工程一:

成功修复西佛山石漠化区域生态

西佛山位于西区主城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地石漠化严重,治理难度大。

面对无水无土、无经验可循的困境,西区区委、区政府没有退缩,邀请省、市林业、水利、国土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解决方案,最终探索出一套符合西佛山实际的石漠化治理模式——通过“运土上山、人工增肥、掘井取水、梯级推进”等一系列的工程措施,改善林木立地条件,再进行造林绿化,从而达到生态修复治理的目的。

目前,已投入造林绿化资金2.8亿元,改造工矿废弃场地和石漠化土地4000亩,完成植树造林3000亩,栽植苗木200万株(以蓝花楹为主,配植三角梅等观赏植物),建成西佛寺、水上乐园、百果园等休闲场所。

亮点工程二:

全市首例借力外资实施生态治理

西区抓住攀枝花市政府和日本广岛县日中亲善协会探索生态共建国际合作试点的契机,积极争取,创造条件,主动而为,使攀枝花市首例“小渊基金”项目落户西区尖山南坡。

该项目为攀枝花市首例外资援助的生态治理项目,采用治山技术新工艺,用钢网稳定山体地表土壤,再进行苗木栽植,促进植物扎根,达到恢复植被的目的。目前,治山以及生态恢复成效初见,总共完成桉树、滇榄仁、黑荆树、清香木等苗木栽植2.5万余株,栽植面积225亩,修建透水性拦沙谷坊5座,安装钢制被动型防护网500余米。

2016年,尖山北坡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造林示范项目正式实施。生态绿化将沿北坡主山脊、分支山脊两侧展开,由西向东逐年推进实行块状绿化;山顶部位实行绿化全覆盖,选择柠檬桉、印楝、狭叶山麻黄,结合地形,行间混交与块状混交相结合,突出层次与美观。项目完成后,西区主城区又将新增一个登山、休闲好去处。

亮点工程三:

环境整治与景观建设有机互动 

清乌复线袁家沟以西生态修复项目是西区环境整治三年攻坚、环保模范城市创建以及森林城市创建的重点项目,是西区环境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的重大项目之一,也是西区急难险重项目之一,市、区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该项目总投资400万元,资金来源为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区域在清乌复线视野区范围内,总面积为291.4亩。按照景观工程造林模式,先拆迁、清理固废、覆土、整地,再通过挖坑、施肥、栽植、浇水、管护的方式进行植被恢复。项目实施难度极大,前期指导完成搬、拆迁房屋40余间、堆场5个,劝离临住人员30余名,协调攀煤、十九冶、村组集体、个人等各种权益纠纷。

如今,清理固废12544立方米,覆土96094立方米,场平65858平方米;挖坑、栽植三角梅、黄花槐、高山榕、印楝、澳洲合欢等各种苗木27433株,栽植麦冬、黄金菊等地被植物34361平方米;修建蓄水池3个,管道铺设5000余米;修建堡坎240米共1000余立方米等。

亮点工程四:

招商引资建成现代化花卉基地

2012年,西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丽新园艺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列为全市16个旅游示范新村的庄上村流转土地260亩,投资5000万元建立了庄上村丽新园艺花卉基地,现已建成高档环控智能温室种植大棚12个,展示大棚2个,面积7万平方米,种植红掌、竹芋、藤蔓3大类约20多个品种,共100万盆,年销售额3000万元。

该基地的建设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民增收,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有了土地租金收入;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转岗到第三产业创造机会,大批的农民成为花卉的生产、营销人员,带动300户农民实现农业产业的提升,延长产业链,减少农业效益流失;展示大棚具有带动庄上乡村旅游发展,增加庄上旅游亮点的作用,年接待观花游客5万人次。

建设现代幸福美丽城区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植树造林难,管护更难。

自2010年以来,西区逐步完善了生态公益林管护机制,与林权所有人签订了重点公益林管护责任书,对全区234亩国有森林和47168亩国家级集体公益林实施了有效保护,每年及时兑现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广大林农、承包造林大户对森林生态资源保护的意识和责任心有了显著提升。

植树造林“三分造、七分管”,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点多面广,任重道远。西区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大力开展生态建设,实现城乡绿化面积的空间拓展、绿化质量和管养水平的提升,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幸福美丽城区,促进辖区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和谐发展。

仁和区是典型的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受干热气候、土层浅薄、土壤贫瘠等因素影响,生态底蕴先天不足。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做出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仁和区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机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统领,大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全面推进大规模绿化仁和行动。

2010年以来,仁和区先后实施了滨河湿地公园建设工程、5期生态治理工程、1期干旱半干旱综合治理工程等,投入资金近5亿元。同时,加大天然林资源保护力度,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实现“双增长”,森林覆盖率达58.1%,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1.2万亩,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36.2%和39.5%。2013年,仁和区顺利通过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检查验收,今年将迎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检查验收。

绿水青山更惠民,生态家园更宜居。当前,仁和区紧扣中央和省委、市委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不断加快区域内林业及生态治理工作步伐,在建设实力、生态、和谐、幸福仁和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陆庆 本报记者 徐铭

仁和:绿水青山更惠民

打造滨河湿地景观

加快生态建设步伐

水是仁和的魂,一条大河穿城而过,流淌着无数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翻天覆地啊!没想到当年大家避而远之的臭水沟,如今变成山水相依、人游河畔的靓丽风景。”6月15日,在游人如织的仁和大河景观步道,时隔12年再回仁和访故的程泽格外兴奋,对着大河河道景观不停地用手机拍照留念。

曾经,这条大河是仁和说不出的痛。沿河垃圾污水乱排,河床淤塞,狭窄的河道不再具备行洪蓄洪功能……正视困难,谋求改变,仁和区区委、区政府清醒认识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要承载未来经济发展,必须改变仁和环境状况,彻底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宜人首善区。

2010年,仁和区全面启动滨河湿地建设工程,这是仁和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重点工程之一。项目以仁和城市视野区为重点,实施万亩景观林工程,在已有绿化基础上,突出重点地段的绿化、美化、景观化建设。依据干热河谷的“稀树草坡”植被类型,在保持原有乔灌木的基础上,进行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森林保护建设,栽植、补种特色观花、赏叶植物,以达到“乔木点缀、灌草覆盖、花木添景”的干热河谷特色景观。

有志者事竟成!经过数年不懈努力,如今,整治后的大河两岸呈现出“水似秋波横,山是眉峰黛”的美丽景象。相关数据印证了仁和的巨变:仁和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374.88公顷,绿地率37.49%;森林覆盖率57.32%;连续6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95%;环境优美度评价满分为30分,仁和的环境优美度评价总得分为27.21分。

如今,大河河道两岸景观区已成为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更成为仁和区一张耀眼的城市名片。

强化产业互动发展

提升惠民富民能力

近年来,仁和区充分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在大力开展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发展芒果、核桃、板栗、花椒等特色林果产业,同时加快桉树、麻风树等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全区林业产业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切实发挥了惠民富民的作用。

“现在吃点苦,把果子种好了,一定能赚到钱。”在仁和区啊喇乡啊喇村,贫困户李士云从去年到现在就一直很忙,通过发展林果产业,李士云尝到了甜头,脱贫的信心不断增强。

在仁和区林业局、区扶贫移民局、区农牧局以及啊喇乡党委政府的同步引导下,啊喇村不断对全村林果产业进行升级,到去年底,完成了2000亩桃、李子、板栗、核桃等果树的嫁接改良,新种植果树700余亩。目前,该村有各类果树近3000亩,农民通过发展林果产业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仁和区大龙潭乡混撒拉村是远近闻名的芒果种植大村,截至2016年底,全村已发展优质晚熟芒果18500亩,年产量8500吨,年产值突破4500万元。村民们依托芒果基地和混撒拉水库周边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发展旅游产业,全村旅游年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2016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16600元,村、组集体可支配资金达20万元。

养林护林发展林果产业

带动乡村旅游同步发展

从养林、护林,到发展林果产业,再到以林果产业为基础,带动乡村旅游等第三产业同步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已成为仁和区林业产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一大特色。

由小到大,由弱渐强。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仁和区林业发展逐步形成以资源培育、林产加工、林下经济及森林旅游等为主的多元化产业格局。截至2016年,全区林业总产值达6.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35亿元,占65.9%;第二产业0.87亿元,占13.18%;第三产业1.38亿元,占20.92%。农民林业总收入达2.58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达1886元。

——以林业种养为基础的第一产业初具规模。目前,仁和区芒果、石榴、核桃、板栗、花椒、块菌等特色经济林基地已成规模,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初步形成以大田为中心的优质石榴基地,以大龙潭—总发—金江—仁和一带为轴线的林业产业带,以总发、大龙潭、太平为中心的优质芒果种植基地。同时,打造出务本和啊喇核桃、平地板栗、“攀珍牌”块菌等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经济林产品品牌。

全区现已建成果林基地27万亩、块菌基地0.65万亩,生物质能源基地(麻风树)4.5万亩、林木种苗基地0.3万亩、松脂采集基地3万亩;魔芋、白芨、续断等林下种植面积超2万亩;黑山羊、七彩山鸡等林下养殖超7万只。

——以林业企业为核心的第二产业稳步发展。近年来,仁和区以培育专业大户、家庭林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种市场主体为重点,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打造特色林业产业。全区目前共有涉林企业164家,其中,林木加工企业35家,直接带动就业500余人;涉林公司5家,产品年产能超1000吨,产值超5000万元,直接带动就业200余人;家庭农场(干果类)13家、林业专业合作社22个,家庭农场和专合组织经营面积超5万亩,直接从业人员1万余人;野生动物驯养殖企业17家,年产超3万只(头),种苗培育流通72家,经营面积3000亩,年产苗木1296万株,直接带动就业800余人。

——以森林康养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强势崛起。近年来,仁和区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水域风光资源,在大黑山森林公园、岩神山景区、宝鼎生态旅游区、大田万亩石榴基地风景区、迤沙拉攀西葡萄园、混撒拉生态农业观光村的基础上,重点推动万宝营森林康养基地、啊喇乡大竹社区森林康养基地、营盘山景区、宝兴山景区、中坝生态谷、仁和区生态旅游环线、彝家新寨等生态旅游项目建设。现已在全区建成150个以林业资源、庭院经济为支柱和载体的农家乐度假山庄,开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动全区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产业加快发展。截至2016年,全区生态旅游收入达1.37亿元,为城市和农村居民创造了大量就业创业机会,同时为农民持续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盐边县委、县政府明确了“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的工作思路,举全县之力,立足资源禀赋,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加强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的空间统筹,促进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共育共生,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近年来,在森林覆盖率62.16%、占全市森林资源49%的盐边县,一直把“绿色”作为立县之本,围绕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持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稳步提高森林覆盖率,持续加大以二滩库区为重点的县域水体保护力度,不断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县创建工作,推进生态村、生态家园、生态小区等“生态细胞”建设。

打造绿色崛起样板县,盐边有底气。

□本报记者 梁波

盐边:打造绿色崛起样板

夯实生态发展  让群众更有获得感

2017年2月9日清晨7时,家住盐边新县城的66岁老人谭继发像往常一样,步行8分钟,来到县城后山的橄榄坡公园,沿着4公里的步行山道开始登山晨练。“以前闲下来,只能到小区周围走走,最多到县城广场去散散步。这几年,政府在橄榄坡栽了很多树,环山的山道也建好了,很平缓,县城居民都爱到这里来锻炼身体。”谭继发告诉记者,有了这个空气清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公园,他感觉自己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

作为森林资源占全市49.5%的森林大县,盐边县林业工作在生态发展上求实务实,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的5年,盐边县从2012年提出“生态盐边建设”,到2017年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走出了一条将生态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同步发展的“五位一体”发展之路。

2012年,为达到省级生态县考核要求,盐边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43.09亿元(项目建设42.6亿元,生态细胞创建0.49亿元),确定了“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创森总目标,全县朝着践行绿色主题,打造县域绿色生态屏障的方向行进。2016年底,盐边县已发展林业种植基地36万亩,其中核桃25.7万亩、青花椒4.6万亩、板栗2.8万亩、野生青刺果2.9万亩。

县城橄榄坡公园、红格癞山现在成为南部地区的两个重要绿肺,仅2013年,以这两个点位为主的南部地区累计植树46.8万株。从县城到红格片区,生态服务功能、森林生态网络节点得到完善,盐边生态立县、生态惠民的新格局逐步形成。红格大道绿化景观改造、7300平方米城镇公共绿地改造、7公里环湖路绿化、290亩矿山迹地恢复、1.39万亩芒果基地建设等项目纷纷落地。

森林资源管护及特色产业推进成绿色发展落点

绿色发展,必须落到实处。盐边县确定了绿色发展的两个落点:森林资源管护和特色产业推进。

近年来,盐边林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以资源管护为抓手,全力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大力实施天然林管护和退耕还林工程,积极开展森林城市创建,全面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以产业发展为契机,重点发展核桃、青花椒等特色农业产业。

在湿地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上,盐边建立了二滩国家森林公园和四川二滩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重点保护。多年来不间断组织野保宣教活动,提高群众对保护湿地及野生动植物重要性的认识,并扎实开展保护野生动物执法专项行动,促进了全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风气的传播与树立。

2017年,盐边县坚持“护绿、增绿、兴绿”这个中心,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生态与经济兼顾,兴林与富民结合的发展方向。

为此,盐边县确定了三个发力点。

其一,持续发力,打造“护绿”立体构架。坚持“严管林”方针不动摇,突出森林、林木、林地在生态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强化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其二,突出造林绿化,扎实推进“增绿”建设。争取在“十三五”期间实施改扩建林区公路、红格癞山、万家山生态功能区治理、干热河谷难造林区域保护性修复、红格等岩溶地区乡(镇)石漠化治理、二滩库区周边保护性修复以及探索打造盐边二滩省级湿地公园等工程。

其三,加快林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兴林”富民。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可持续发展道路,按照中央1号文件“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精神,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记者了解到,加快林业产业强县建设是盐边县林业局今年重中之重的工作。按照建设“万亩林、亿元钱、林业产业示范园区”总体要求,2017年计划规模化标准化建设林业产业园区1个、“万亩林”3处。其中,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将在共和乡太田地区落地,以红旗、和平、田坝等6个村的3300亩青花椒、2800亩核桃为基础,建立“红和坝”现代林业产业园区,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适应生态建设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快形成以森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业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积极探索新型林业产业发展上,盐边县林业局加快了实施的步伐,今年一家以发展种植、深加工魔芋、葛根为主的农业公司进驻盐边,县林业局与该公司先后在永兴镇、温泉乡、箐河乡、红宝乡、格萨拉乡、国胜乡等10多个村进行了魔芋、葛根实用种植技术培训,以各村贫困户为主的约500名村民参加了培训。

(本版照片为各县区宣传部提供)

推开门窗,便能看到绿色、闻到花香、听到鸟鸣。老人孩子在公园内休憩嬉戏,扑面而来的绿意令人心旷神怡;正在锻炼的市民呼吸着新鲜空气,清新舒畅;登山赏景的游客徜徉在绿树花海之间,感受着自然的芬芳……

一幅幅绚丽画卷,是米易县“居在园中、行在绿中”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米易县紧紧围绕省委“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重大决策部署和市委“蓝天、碧水、绿地、宁静、洁净”五大环保行动,坚持以“打造阳光时尚花园城,建设康养度假目的地”为奋斗目标,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为理念,全面实施生态恢复治理,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产业,全民参与植绿,共建阳光时尚花园城。

□本报记者 周翼

米易:

小城绿色多  充满喜和乐

打赢干热河谷“绿化战”

身处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带,米易县要完成生态修复绿化,就必须解决一个世界性难题——干热河谷阳坡造林。

在不断总结造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米易县针对视野区造林地平均石砾含量超过80%、平均坡度超过45度的艰苦条件,经过反复实验,总结摸索出了七大工程技术措施,有效解决了“造林难、难成活”的造林难题。

“模拟炼苗是第一步。合理选择适宜本地区的耐干旱、生长快的树种进行造林,并模拟干热生态环境,对树苗进行‘魔鬼式训练\’,培育出能够适应的树苗。”米易县林业局局长王子华说,树苗配置还必须合理,采用常绿与落叶搭配、观叶与观花观果搭配、绿色与彩色搭配、速生与慢长搭配、乔木与灌木搭配等多种不同树种配置模式。

选择好了树苗,怎样种植、怎样管理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难题。

米易县采用高强度的抽槽(或挖大穴)整地方式,穴槽深度达到60厘米以上,再以较大数量的牛粪和复合肥作底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抗旱能力。树苗种好后,再对抚育林地进行高强度高质量除草,并通过地膜覆盖技术,减少水分蒸发,减少杂草生长。

最后一步是工程防护。坡度过高的山坡因造林后土壤松软,对其进行竹木栅栏和土袋防护工程建设,可有效涵养水源、防止地质滑坡、保证造林成效。

通过以上工程技术措施的实施,使苗木在6至9月短短的4个月雨季生长期内能够快速生长,实现存活率90%以上。

突破了这个难题,米易县实现生态修复绿化造林成为了可能。

根据县城总体规划,米易县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康养旅游发展目标,按照“生态保护第一,山水林城相融”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对县城视野区绿化造林进行规划,制定了县城视野区生态保护方案,确定以灵官山、龙爪山和草场大梁子为主的南北线、东线和西线,“三点三线、点线连片”的三大县城视野区造林绿化范围,在2013年至2016年间,分四期实施了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项目。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米易县通过全民植树、产业造林、项目驱动,干热河谷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效,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品质显著提升,先后创建为全国卫生县城、省级环保模范县、省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环境优美示范县、省级绿化模范县、省级园林县城,2017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排名第22位。

绿色与发展的完美融合

截至2016年底,米易县拥有林地230万亩,森林面积202.75万亩,活立木蓄积1361.7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62.8%。丰富的森林资源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保护这座“宝库”是每一个米易人共同的责任。

近年来,米易县全面落实森林管护责任制,聘请专职管护人员,建立健全承包管护人员管理体制,加强源头防范;围绕采伐限额管理,强化限额管理制度,加强木材采伐源头管理;规范木材流通运输管理,执行木材经营加工审批制度,加大木材流通运输的检查监管,实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制度,规范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程序,加强征占用林地监管。

对火灾易发区域、白坡山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米易县林业局采取全天候巡护的方式,对生产用火实行审批制度,并严厉打击整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对盗伐、滥伐林木和砍树、毁林开垦、非法占用林地及非法移栽活立木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查处、打击。

将绿色融入发展之中,在发展中灌注生态理念,是米易县一直坚持的方向。

在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的基础上,米易县依托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等项目,按照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设施化的要求,进一步巩固林业改革发展成果,带动林农增收致富。

截至2016年底,特色林果规模达37万亩,其中,核桃基地20.6万亩、花椒基地1.9万亩、优质芒果基地7.5万亩、优质枇杷基地2.5万亩、樱桃基地1.3万亩、优质梨1.1万亩,建成林业专业合作社28家、国家级林业示范专业合作社1个、省级专业合作社1个。

在米易县生活了70多个年头的乔繁昌老人感触颇深,“米易这几年变化太大了,不管是路边还是河边,都种了很多树。吃过晚饭在树下乘凉,或者约上三五个朋友到河滨长廊散散步,都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我为米易感到骄傲。”

“一水串城、璧山环抱、山水交融、城景相映”,借“大规模绿化全川暨生态脆弱区植绿惠民——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主题活动”举行契机,米易县将“撸起袖子加油干”,坚定不移地走绿色生态发展之路,深度参与“全方位开展绿化全川行动”,依托现代林业县建设,全面优化森林资源,持续推进现代林业重点县建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促进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新闻推荐

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高考工作任务 市领导巡视高考考点

本报讯(记者王南桢)6月8日,副市长马晓凤率领由市教育体育局、市公安局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巡视组,前往米易中学、盐边中学两个高考考点巡视2017年高考考试工作。巡视中,马晓凤一行先后深入两个...

米易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米易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