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20年前 北京“手拉手”结对 20年后 攀枝花欣喜相逢再续缘

四川日报 2015-01-15 11:20 大字

□徐良 本报记者 秦勇 文/图

这几天,米易县新山乡新山村村民贺树芬逢人便说,“我终于找到失联多年的‘爸爸\’了。”但朋友们一听都很纳闷:贺树芬的父亲早就去世了,怎么突然又“冒”出个“爸爸”。

原来,2014年11月8日上午,来自浙江的七旬老人——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少先队活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张杏云,驱车来到新山村,找寻到20年前“手拉手”结对帮扶的傈僳族小姑娘贺树芬。张杏云就是贺树芬口中说的“爸爸”。

全国少代会上“手拉手”

张杏云和贺树芬的故事还得从20年前说起。

1995年6月,全国少年先锋队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当时,13岁的贺树芬作为全国唯一一个傈僳族代表,荣幸地参加了这次盛会。“6月1日晚上,大会组织我们去中央电视台观看‘六一\’晚会,我就和贺树芬坐在一起,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并‘手拉手\’开始了多年的联系。”时年54岁的张杏云也参加了此次大会,他向记者回忆他与贺树芬的认识经过。

20年前的新山乡,条件艰苦,读完小学能够继续学习的人凤毛麟角,贺树芬却顺利地完成了初中学业,这得益于张杏云的鼓励和帮助。“是张老师给我寄资料、寄钱,鼓励支持我,帮我完成了初中学业。”贺树芬向记者细数张杏云对她的关心和爱,“那时候我的汉字写得不好,张老师知道了,就专门给我寄来了书法字帖。”在张杏云手上,记者发现了一封邮戳是2000年8月12日由米易发往浙江上虞的信,这正是当年贺树芬写给张杏云的,信封上的字清秀整齐。“贺树芬很刻苦,自从给她寄了字帖以后,她的字一次比一次写得好看。”张杏云说。

由于家庭原因,最终贺树芬没有读高中,但她的初中学历和她清秀的汉字,在村里也称得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人了。

再续“红领巾”情缘

2000年,贺树芬的父亲去世,颇受打击的她情绪低落了好一阵,在这期间她弄丢了张杏云的通讯地址,从此与张杏云失去了联络。

15年过去,张杏云已是古稀老人,贺树芬已有两个女儿。然而,这15年之中,张杏云一直没有忘记曾经的贺树芬小朋友。可惜相隔千山万水,要轻易寻得谈何容易。直到2014年11月4日,全国第三届创建优秀班队集体专题研讨班在攀枝花开班,张杏云才寻到机会。

“当初知道要来攀枝花的时候,非常激动。”张杏云说,他一定要找到牵挂多年的贺树芬。在攀期间,张杏云通过攀枝花市少先队总辅导员杨书通,找寻贺树芬中学时的班主任李明江,但是也未能联系上。张杏云又拨打了114,请求帮助,114将张杏云的请求转到了新山派出所,派出所为张杏云提供了新山村村主任的联系方式,而恰巧,新山村村主任正是贺树芬丈夫李全保的表哥。

11月6日早上,贺树芬几经辗转,终于在攀枝花见到了张杏云。

守护内心的那份爱

张杏云很想去贺树芬家一趟,看看贺树芬的生活,可时间安排实在紧张,一直下不了决心。“昨天晚上,张老师一夜辗转难眠,说了很多话。”参加研讨班的著名体验式教育专家“阿涌叔叔”说:“我不是轻易落泪的人,这个故事让我哭了两次,让我感动,因为他们内心守护着一份爱”。正是“阿涌叔叔”的再三鼓励,张杏云最终决定,去贺树芬家里走走。

8日上午,汽车行驶近两个小时,终于停在了贺树芬家的门口。

张杏云一下车,贺树芬就领着两个孩子迎了上来,深情地对张杏云说:“我要感谢‘爸爸\’的关心,也请‘爸爸\’放心,我们生活得很幸福。”

贺树芬还拿出当年参加少代会的合影照片,陪张杏云去看了自己工作的村小,还特意为张杏云送上了自己花两三个月时间亲手缝制的傈僳族挎包。

短暂相聚之后的离别,不舍之情再一次让贺树芬泪流满面,不能自已。“看见你们生活得好,我就很开心了。现在的通讯发达,我会一直与你联系的。”张杏云不断安慰着贺树芬。

如今,贺树芬在村小承包食堂,为孩子们做饭,用她自己的话说:“虽然我没有读成高中,但我想孩子们能多读书。我受到‘爸爸\’和政府的关爱,也要带领村民,把这里的土特产推销出去。”

新闻推荐

攀枝花山区连续飘雪 早春蔬菜御寒有招

□本报记者秦勇1月19日一大早,攀枝花市农牧局农艺师张春燕就来到米易县草场乡顶针村和克朗村查看四季豆等农作物长势。她发现四季豆叶子有些发黄,凭着多年的农技经验,她判定低温影响了四季豆的生长...

米易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米易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