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落子攀枝花

攀枝花日报 2013-12-26 05:41 大字

□本报记者 晏洁

32岁的仁和区农民劳前会种了9年芒果,今年总算尝到了科技的甜头:80亩芒果挣了13万元,这比过去8年收入总和还多11.5万元。

在百度输入“攀枝花芒果”,可搜索到70余万个相关结果,曾经迟迟“长不大”的芒果,已然成为攀枝花现代特色农业的一张响亮名片。

1997年,经农业部原部长何康、中科院院士卢良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黄宗道等老专家“牵线搭桥”,攀枝花往右伸连接技术,中国热科院往左伸连接需求,双方找到交集,以各自优势打通同一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

攀枝花芒果见证了市院合作的成果:2009年,“攀枝花”牌商标成功申请国际注册,并获得GAP认证,取得欧洲市场准入证。市农牧局经作站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市芒果种植面积达28万亩,产量8万吨,产值超过5亿元。

落地

从专家之“点”

到人才之“线”

从云南丽江起,金沙江由“南向”转“东北向”,冲开横断山脉,浩浩荡荡2000公里,直指四川宜宾。“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几个字,道尽了这个区域的特点:干、热、狭窄。

也就是这块区域,在专家眼里却是中国最后一块待垦“热区”。1996年,农业部原部长何康、中科院院士卢良恕、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黄宗道等老专家到攀枝花实地考察。攀枝花独特的光热资源和南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为发展全国乃至世界上海拔最高、纬度最北、成熟期最晚的芒果提供了良好生长条件。据此,他们提出了《在攀西地区发展10万亩一流的优质芒果商品生产基地的建议》。

1997年,攀枝花主动出击,与中国热农院签订了市院合作协议。芒果也成为双方合作的首个项目。

合作从品种选育开始。1997年,攀枝花市从热农院引进了20个当时世界主流芒果新品种,共调进9个品种16450株优良芒果苗木和20个品种接穗,市政府将此项目列为“政府工程”,并建设了3个芒果示范园。因2002年遭遇严重霜冻,这批苗木只成活247亩,其中,仁和区114亩,盐边县75亩,米易县58亩。经过多番示范和观察,攀枝花市芒果主推品种基本确定。

攀枝花要依托科技解决发展的“牛鼻子”和“卡脖子”问题;技术再高,没有需求,没用;科学家需要把论文做成会看的、会跑的、会跳的。

如何让这些苗木走出“温室”,茁壮成长?攀枝花市创新推广方式,仁和区“新农校”便是其中之一。

2011年,仁和区委决定在区委党校设立“新型农民培训学校”,将党课课堂搬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家门口,搬到田间地头,为农村建设培养更多人才。当年10月30日,仁和区“新型农民培训学校”正式挂牌。

作为“新农校”校长的赵家华,2003年到仁和区农牧局植保站工作后,了解到仁和区芒果、石榴产业已发展到4万亩。但果树挂果率低,果实残次果率高,很多果农把果树作为风景树,既没有管理的热情,更没有发展的积极性。

针对这一情况,赵家华结合实际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把农民们统一起来共同传授技术,进行免费的技术培训。同时,当遇到新问题,他及时向热科院专家请教,甚至把专家请到田间地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新问题,成功解决芒果幼果黑果、成熟期心腐、叶片小叶黄叶、簇芽病、速死病、石榴白籽等问题,形成了“科研院所+新农学校+农民技术员”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改变了填鸭式、灌输式的传统培训。通过“新农校”,仁和区涌现出一批“土专家、田秀才”,并组建了“农民科技服务队”,农民群众有了过硬的种植和管理技术,从前的风景树变成了丰收的果树。

今年,全市芒果种植面积达28万亩,产量8万吨,产值超过5亿元。农民芒果种植效益显著,如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万亩芒果基地,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达29户,10万元以上的达58户,5万元以上的达220户;盐边县桐子林镇金河村、纳尔河村有3万亩连片芒果基地,基地内700余户村民家家种植芒果,户均收入超过10万元,最高户收入超过100万元。

扎根

产业之“面”聚人才

攀枝花不缺寻找科技资源的能力,这座没有“方言”的城市总能找到更多的资源;热科院落子攀枝花,这里面有天时、地利之外,更多的是双方感情和信任的成分。

锐华公司总经理钟方祥的肚子里存了很多提升芒果品质的故事,这些或惆怅或幸运的故事都与热科院有关。

“跟热科院合作近十年了,我忘不了2006年的那个冬天。”

当年,锐华公司与热农大进行联合,定点培训种植基地周边果农。2009年,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南亚热带研究所研究员姚全胜更是扎根盐边县金河村芒果基地,着手芒果新品种培育,以解决攀枝花芒果主要品种凯特“个头大”的问题。“我们以凯特为母本,通过人工杂交授粉实验,培育适合攀枝花栽培的优质芒果新品种。”姚全胜说。

持续多年的缘分不是偶然的。记者了解,在科技投入方面,锐华公司对科研人员几乎有求必应。对此,钟方祥有自己的理解。“专家有技术,企业家有商业头脑,只有真诚,合作才能长久。”

“专家不可能在地方长呆,但他的团队可以;我们的经验就是项目先落地,以项目带动人才聚集,让团队靠上;同时,搭建平台,还可以带动培养更多的本地人才。”市农牧局负责人说。

“建设一个示范基地,搭建一个平台,引入一批人才,成就一个产业。”这几乎是市院合作的通用范本。

目前,攀枝花以芒果为主的8个热作标准化示范园已获得农业部认定,还有6个热作标准化示范创建园待认定。目前,全市开展芒果、枇杷、咖啡、莲雾等标准化生产的核心示范面积超过2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0万亩以上。标准化生产示范园以点带面,示范带动,有力地推进了标准化进程,周边农民的种植技术得到明显提高,经济效益得到明显提升。

实施标准化示范的芒果园平均亩产1500公斤,每公斤平均售价10元,亩产值1.5万元,亩增产超过50%,亩增收6000元以上。除芒果外,攀枝花市还在热农院校领导和专家的推荐下,引进了大青枣、莲雾、释迦和新的芒果品种等热带水果进行观察试验示范。

合作最大的成效在于:通过芒果产业的开发发展,攀枝花市找准了热带水果产业的发展方向,培养锻炼了一批水果科技人才,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新建了一批热带水果基地,扶持和形成了一批如大祥公司、攀农集团、德益公司等龙头企业,形成了一批水果专业大户,富裕了一大批农民。

市院合作以来,攀枝花市共向上申报项目15个,“退耕还林还草综合技术示范研究”、“芒果的丰产栽培技术研究”、“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果园种草养畜配套技术示范与推广”等大批项目已经实施完毕或者正在实施。

升级

瞄准三大产业 

今年11月初,攀枝花市党政主要领导率队拜访中国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双方就深化市院合作,加强合作策划和谋划,达成一致意见。

据市农牧局负责人介绍,水果、蔬菜、畜牧业是市院合作的三大产业。在水果产业方面,针对攀枝花芒果品种单一,主要品种凯特“个头太大”的缺点,双方将在品种选育方面加强合作,丰富攀枝花晚熟芒果品种。同时,针对攀枝花芒果目前种植区域海拔越来越高、纬度越来越靠北的实际,双方把区域适应性研究和设施化栽培研究作为重要课题。推广生物肥料应用,也是双方合作重点,由于运输、用工成本、肥料来源少等原因,目前攀枝花市推广生物肥料存在一定困难,对此,中国热科院将深化与攀枝花市生物有机肥生产企业的合作,大力推广生物有机肥。此外,双方还将加强水果深加工、储运保鲜等技术的研究应用。

蔬菜产业方面,攀枝花市将利用热科院丰富的蔬菜新品种和现代化栽培模式,促进攀枝花设施蔬菜向高端精品方向发展、改善种植方式有帮助。

畜牧业方面,双方将合力推进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牲畜养殖,大力发展以企业为主的规模化养殖和以农户为主的标准化小区养殖,开展热带牧草和养殖技术合作及研究,为种草养畜、种养结合提供科技支撑。此外,双方还将开展热带花卉品种引进和栽培技术、保鲜技术的合作研究和开发。

继续加强人才培训,开展学历教育、干部培训、专业技术培训、专题培训等。同时,热科院将把攀枝花市作为中国干热河谷区的典型来开展相应的科研工作,并以市院合作为契机,把攀枝花市列为热科院科研工作的中试基地,提供生产、管理、加工技术的支持。针对热带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集中有限的科技资源,对制约攀枝花热带农业发展的关键性科技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攻关。利用西部大开发机遇和院校的优势,结合攀枝花实际,联合向国家、四川省或海南省申报重大的成果转化、产业化开发、科技示范园区、科技攻关项目,争取市院合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新闻推荐

不能让灾区群众“饿肚子少票子”

本报讯(记者陈帆)12月25日,市委书记刘成鸣率工作组深入米易县受霜冻灾害影响较严重的部分村组,检查指导防灾减灾工作。刘成鸣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走进田间地头,到灾区一线指导帮助农户开展“种植损...

米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米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落子攀枝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