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撑起产业发展“半边天” ——记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妇代会

攀枝花日报 2013-10-27 05:57 大字

□本报记者 刘鲲

近日,记者走进仁和区大龙潭彝族乡混撒拉村,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芒果林,还有矗立其间的别墅。“过去靠种玉米和水稻等传统农作物,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时候连娃儿读书都供不起,更不敢想能住进别墅了……”说起这些年来的变化,混撒拉村的妇女们颇有感触,“是村妇代会带领我们种芒果发了家,现在我们的收入年年都在增加,日子过得也越来越滋润了。”

“以前的混撒拉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落后村,全村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元。近几年来,村妇代会积极带领全村妇女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种植优质晚熟芒果走出了一条发展致富的路子。”仁和区妇联的相关负责人说,现在混撒拉村的妇女撑起了芒果产业发展的“半边天”。

种芒果 住别墅

戚从梅是混撒拉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在当地却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号——芒果销售“经纪人”。因为每年7月到10月,正值混撒拉村出产的优质晚熟芒果上市的时候,她都会辗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推销自家出产和收购来的芒果。“她参加过村里组织的培训,懂得咋个卖芒果,我就在家负责收芒果、发货……”9月下旬的一天,坐在戚从梅家300多平方米的别墅里,她老公杨迎春说起自己能干的媳妇,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在别墅旁的空地上,一筐筐刚从地里摘下的芒果正不断由农用车运过来,“芒果不愁卖,我家今年种的50多亩芒果预计能收入22万多元。”杨迎春告诉记者。

“我们村的妇女能干得很,从芒果种植、管理到销售,她们都是一把好手。”混撒拉村妇代会主任李天翠介绍,近年来,村妇代会充分利用开办的“农家女大课堂”,积极组织大家参加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同时,每年都在村支两委的支持下,投入科技培训费3至5万元,定期组织妇女骨干外出考察培训学习1—2次,培训妇女达800人次;围绕做大、做强、做优芒果产业,邀请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妇女科学种植芒果,并通过妇女的带动,使全村每家每户都掌握了2—3门实用技术;多渠道拓展妇女致富信息渠道,指导妇女“走出去”参与芒果营销,扩大芒果产业发展规模。

“通过种植芒果,我们村的家家户户都走上了致富路,年收入从几万、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大部分家庭都修了别墅。”作为村妇代会主任,李天翠当年带头种植了65亩优质晚熟芒果,如今她家的年收入达到了40余万元。“我家也花了六、七十万修了栋别墅,我准备再把别墅装修一下,以后住起来更舒服些。”李天翠说。

抓带动 奔小康

2012年,混撒拉村妇女蔡顺琼在村妇代会的帮助下,通过申请,获得妇女财政贴息小额贷款10万元,她在种好自家原有的50亩芒果的同时,利用这笔贷款在米易县芭蕉箐承包了70亩芒果,力求获得更大的效益。在混撒拉村,村妇代会始终是引领全村妇女群众投身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领头羊”。

为不断增强芒果产业发展后劲,自2005年以来,混撒拉村妇代会积极配合村支两委开展工作,努力争取上级妇联组织和市、区各相关部门的支持,分别以土地开发、农综开发、水利设施、高效节水、道路交通等项目为依托,投入资金近亿元,进一步完善了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当地有山有水有果园的自然环境和作为少数民族村所具有的淳朴民风民俗,带领妇女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打造特色旅游景点。充分用好用活各种妇女优惠政策,鼓励动员广大妇女积极申贷财政贴息小额贷款650万元,用于发展芒果产业,建设旅游新村。

在当好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同时,村妇代会还组建了一支40余人的巾帼文艺演出队,为每位队员配齐了彝族服装和演出道具,并经常性地组织队伍参加仁和区举办的各种大型活动。此外,村妇代会每周都要组织全村妇女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断丰富她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以此引领大家共享发展新成果,共筑中国梦。

如今,在混撒拉村妇代会带领下,全村妇女群众展示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混撒拉村不仅连续10年保持了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近年来还先后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被省环境保护局命名为“四川省生态村”,被省旅游局命名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被省、市妇联命名为“巾帼文明示范村”。

新闻推荐

啊喇乡中心学校举行演讲比赛孙尚国记者王南桢月

啊喇乡中心学校举行演讲比赛本报讯(孙尚国记者王南桢)10月24日,仁和区啊喇乡中心学校举行“争做文明学生,创建文明校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比赛中,各班参赛选手紧紧围...

米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米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