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他们都是我的老人” ——记草场乡敬老院院长陈西芬

攀枝花日报 2013-10-29 05:57 大字

□彭芳敏 本报记者 曾仲文

看到百岁老人李文星想出门活动活动,同院老人方宗明赶快将他扶起,搀着他往院子里走去。方宗明的身后,跟着73岁的崔正禄,他一手端着水杯,一手提着凳子,那是为李文星老人准备的。听到厨房里传来炒菜的声音,崔正禄放下杯子和凳子后又到厨房里去了。在厨房里,他遇到了天天在这里帮忙的搭档,74岁的徐文芝。厨房外,活动不便的老人们有的在聊天,有的在听收音机。

这是记者近日在草场乡敬老院看到的场景,54位老人住在这里,和和睦睦,其乐融融。居住在这里的老人,习惯把敬老院称为“我们的家”,也习惯了天天都要看到他们的当家人——陈西芬。

陈西芬今年51岁,是草场乡本地人,此前,她开着一家馆子,而且生意不错。2006年,草场乡敬老院成立后,看到院里缺乏照料老人的人手,她便主动请缨。

陈西芬刚到敬老院时,院里住了30多位老人,但他们不愿搭理这个晚辈,不配合她的工作,往往是刚整理好的内务,一转眼又被弄得乱七八糟,刚盛好的饭菜,很快被弄得到处都是。经过观察,陈西芬发现老人们其实是渴望有个安稳的家,但被送进敬老院却让他们觉得很孤单、很丢人。想要让老人们感觉这里就是家,那就应该先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于是,她找到老人谈心交流,听取意见,并将想法告诉大家,鼓励老人互相竞争,看谁的内务好,谁最值得学习。

在敬老院照顾老人,需要的是细心和耐心。有的老人因为身体和生活习惯原因,洗澡困难或不愿意洗澡,陈西芬便把水烧好帮老人洗澡。这时,陈西芬的丈夫潘宗华就成了帮手,“我给老人洗上半身,老潘给他们洗下半身,不然,他们会觉得别扭。”就这样,陈西芬从每件小事做起,给老人们剪指甲、洗衣服,带他们看病。慢慢的,她的付出感动了所有老人,老人们也都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女儿。  

陈西芬的精心照料收到了效果,老人们不但增强了生活自理能力和合作意识,而且和陈西芬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64岁的老人余宗贵是位盲人,可他却能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衣柜里的衣物也放得整整齐齐;厨房里缺人手,方宗明和崔正禄等就成了帮手;院里不大的一块菜地,也被老人们整理出来,种上了白菜、葱、蒜等。66岁的龚顺江是位身患残疾的老人,他在草场仙山村还有亲戚。有时,亲戚请他回去串门吃酒,回来时,他必定会给陈西芬带些瓜子和糖。

随着米易县对孤寡老人集中供养力度的加大,目前,草场乡敬老院里有54位老人,管理人员也增加到4人,陈西芬的丈夫潘宗华也成了她的下属。“他们都是我的老人,对他们就要像对自己的老人一样,要多点耐心,多点爱心,多点责任心,让他们的晚年过得幸福。”陈西芬说。

新闻推荐

攀枝花市三区社保业务档案管理达省级标准

本报讯(实习生邹小莉)10月30日,笔者从市档案局获悉,日前,攀枝花市东区、西区、仁和区通过社保业务档案管理达标验收,达到省级标准。据了解,攀枝花市从组织管理、设施建设、专业建设、利用服务四个方...

米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