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隆硬汉摘“帽”记

攀枝花日报 2013-09-17 06:07 大字

□蒲元琴 沙旭 特约通讯员 何永林

2012年,摆脱了极度贫困,米易县新山傈僳族乡高隆村终于把市级贫困村的“帽子”甩掉了。今年,人均收入预计达4.8万元,从前因穷困外出闯荡的农户已有20余户陆续返村。

欲说当年好困惑

2013年9月10日,秋高气爽,海拔2000多米的高隆村高隆三组,丰收的喜悦笑声回荡在种植大户陈世康家的场院里。“李书记真是条硬汉子,不是他发动种烤烟、栽核桃,哪有今天既有烤烟卖,又有核桃收的好日子过哟!”陈世康说。

陈世康所说的李书记就是现任高隆村党支部书记、46岁的李福安。

“我们以前家家户户只种包谷和谷子,能找点钱的就靠种洋芋,卖洋芋要背到丙谷去,还只卖到一两毛钱一斤,那时太穷了!”村民们回忆起从前直摇脑壳。

2001年担任村委会主任的李福安,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在高隆村这贫瘠的山乡走上了脱贫致富、产业结构调整艰辛之路。

当初,李福安发动群众开展种植“短、平、快”的烤烟大生产,没想到思想守旧的山区农民纷纷发出质疑。有村民甚至说:“种烤烟太麻烦,不能吃不能喝,我们这些山里人又一窍不通,弄亏了,你们干部给我们饭吃?”

李福安率先种植了4亩烤烟。没想到,没经验缺技术,当年的4亩烤烟全“打倒”了。村民们也更加怀疑了。

首战失败没有击垮这条硬汉。他在村两委算账对比:“种水稻一亩500块钱,种好一亩烤烟少说也有千把块钱。种烤烟是新玩意儿,只要肯钻,会成功的。”凭借自身对市场的了解,以及骨子里不服输的干劲,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第二年,他又栽种了4亩烤烟,还鼓励5名村干部也种,一定要干出名堂。

这时,长期在贫困中挣扎的村民仍然没人愿意冒这个险。

天道酬勤,艰辛耕耘,终有收获……

2005年,李福安和5名村干部销售烤烟的纯收入突破万元。有道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民们瞪大了眼睛,迅速跟进,2013年全村烤烟面积已达3120亩。每户人家平均收入上10万元。

“冬天里的一把火”

谈起今天红红火火的日子,村民李寿彪打趣地说:“李福安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火光照亮了我。”2007年,李福安当选高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委员会主任。他的压力更大了,不停琢磨怎样才能让全村1200多人过上像样的日子。

在种植烤烟的时候,李福安发现在烤烟地里种植核桃是条好路子,合理套种,增加收入,还可以给儿孙留下一笔财富。

为大力推广“烤烟+核桃”的种植模式,他走村串户,把道理讲明白。2008年,“烤烟+核桃”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种植模式得到村民认可。

当年,该村种植烤烟900亩,实现收入157万元,人均增收1463元;新栽种核桃2000多亩。今年,烤烟和核桃达7400亩,经济收入达6100万元,人均收入预计达47918元,比从前翻了数倍。看到家乡漫山遍野的核桃、烤烟,盯着村民们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当年因贫穷外迁的农户心动了,没人劝说,陆续返回。

傈僳族核桃种植大户贺树幺说:“多亏有李福安这样的好干部,我家今后的日子肯定越过越好。”

然而,甘苦谁人知?为了甩掉贫困“帽子”,李福安多年来想的做的就是要让大家不再穷得叮当响。家中82岁的老人,他缺少伺候;两个小孩,他没时间关怀;妻子,他没精力呵护。在村里最困难的时候,他还把家里仅有的8万元积蓄拿出来作为村道建设的垫资。

甩掉了贫困村“帽子”,下一步怎么走?“带动村民搞林下种植中药材,养殖高山生态鸡。”李福安早有盘算。

新闻推荐

四川广播电视台拍摄米易稻菜轮作专题节目刘金莲

四川广播电视台拍摄米易稻菜轮作专题节目本报讯(刘金莲记者曾仲文特约通讯员易德文)9月17日,四川广播电视台《田园四川》栏目组一行来到米易县垭口镇安全村,拍摄米易“稻菜轮作”专题节目,宣传“...

米易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易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