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孩子,你不会孤单

攀枝花日报 2013-08-15 06:17 大字

□本报记者 梁波 文/图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流动儿童产生。当留守儿童必须面对亲情缺失所带来的内心封闭、情感孤独时;当随父母进入务工城市的流动儿童必须面对与城市融合的困境时,如何给予留守、流动儿童应有的关爱,让他们健康成长,已然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攀枝花是一个较早启动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城市。在社会各界的参与下,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平台建设从城市延伸到乡村,活动的开展逐渐实现城乡全覆盖。

从2006年团市委牵头建设首家留守儿童之家至今,全市依托乡村学校、城镇社区共建成留守儿童之家26所;从2007年开始,市民政局牵头实施的社区未成年人服务设施网点在三区两县铺展开来,截至2013年,建点60余个。而来自高校、民间团体、党政机关的40多支、3000余人的爱心志愿者队伍,以留守儿童之家、社区未成年人服务设施网点为载体,对留守、流动儿童进行了广泛的心理咨询、学习辅导、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关爱活动……所做的这一切,都在向全市2万多名留守、流动儿童传递着一个声音——

向农村延伸 城乡都有“家”

8月2日上午9点,家住金江铁路小学的8岁留守儿童杨某,在奶奶的陪伴下,蹦蹦跳跳地来到了金江社区的留守儿童之家。放暑假后,杨某几乎每天都要到这里玩,“这里有书看,还能跟很多小朋友玩,有时候还要搞活动。”杨某对记者说。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我们建的每所留守儿童之家都是按照2万到3万元的资金来核算的,主要包括办公桌、文件柜、电视、电话、电脑、打印机、DVD、文体用具等基本设施。”团市委副书记任文对记者说。

8月11日,米易县城南社区,占地140多平方米的社区办事大厅正在进行紧锣密鼓的改造装修。“我们准备赶在新学期开学前,让辖区的留守儿童,还有家庭困难学生来新家感受一番。”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文书告诉记者,建这所学生活动中心,某企业提供了2万元专项资金,市民政局给了3万元社区未成年人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因为资金宽裕,该学生活动中心拥有8台电脑的绿色网吧、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可同时供50名孩子上网、看书、做作业、搞活动。

盐边县箐河乡中心小学校留守儿童之家,今年刚刚新建,主要供包括20多名留守儿童在内的当地孩子使用。校长王美富告诉记者,学校用2万元的专项资金置办了应有的设施,腾出了一间50平米的大教室,新学期开学就能投入使用。

在数年的时间里,攀枝花建成的26个留守儿童之家,其中有14个建在农村乡镇、村组、学校,占总数的53.8%。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处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社区未成年人服务设施网点建设将向农村延伸。

志愿服务 关爱活动全覆盖

在政府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的同时,众多的社会志愿者组织也将关爱活动覆盖至农村。

市妇联的青年志愿者队伍来到建在乡村的留守儿童之家,为那里的孩子当起了“代理家长”“代理妈妈”。做了6年志愿者的颜小燕,是一名心理健康课教师,最近两年,她和她所在的团队下到了乡村。“农村在交通、文化等方面都相对滞后,与城里的留守儿童相比,他们更需要关爱。”颜小燕无数次利用周末和假期,往返于太平、永兴、平地的乡村留守儿童之家,与那里的孩子们交流沟通,教孩子学会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树立自信心。

今年暑假,团市委组织7支“快乐学校”志愿服务队,在全市开展关爱留守儿童专项志愿服务活动。其中,东区志愿者服务队到了五道河村,攀枝花学院志愿者服务队到了弯腰树村……

8月2日,在仁和区太平乡龙潭村小学的暑期快乐学校,当8岁的留守儿童赵某某唱起《感恩的心》时,志愿者杨艳激动得差点流下眼泪:“没想到这个平时很少说话的孩子,居然能在我的帮助下学会唱歌,太开心了!”

直面问题 让关爱更有温度

记者了解到,攀枝花的留守儿童之家是一个大概念,共建共享,无论留守儿童还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都能通过“留守儿童之家”得到帮助和关爱。随着攀枝花留守儿童之家建设提速,其受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引发社会关注的同时,也让所有的留守、流动儿童对此有了期待。在这样的背景下,问题也随之而来。

攀枝花市相关部门2013年初的统计数据,全市留守学生1796人(其中留守儿童1080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学生21207人(其中随迁儿童14260人),总数为23003人的留守、流动学生(儿童)仅有26所留守儿童之家,平均每所留守儿童之家需接纳近1000名学生……就目前的人员、场地、经费、设施,是无法办到的。

据团市委副书记任文介绍,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专职、专业的人员。

卢健刚是盐边县永兴镇的团委书记,2012年,他被评为市关爱留守学生(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先进个人。

在谈到永兴镇的留守儿童之家的工作时,卢健刚告诉记者,这里一般每星期开展两次活动,量不算小,但因为志愿者都是镇上和村上的青年人,他们对留守儿童了解不充分,准备不足,所开展的活动对孩子的吸引力不大。

就是卢健刚本人,对留守儿童之家投入的精力也很有限,因为他还任该镇副镇长、镇武装部长。

红格镇中心小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同样存在困惑,该校的德育主任彭汉洲对记者说:“我们学校的留守儿童之家建起8年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活动搞得很丰富,除了学校开展的‘一对一\’学习、生活、心理辅导外,很多企业、爱心人士也陆续到学校来关爱这些孩子,而在假期里却没能继续发挥作用。”

一位党群口的干部告诉记者:“这些年关爱活动确实开展了不少,但大多都是上级下发有关文件后才开展,或者在儿童节等一些特殊的时间节点,关爱活动才较为集中。”

据相关人士介绍,攀枝花现有各种志愿者队伍40多支,仅团市委掌握的青年志愿者人数就达2万人,但真正的专职人员、专业队伍屈指可数。

“要解决关爱工作的诸多具体问题,我认为由政府出资,建立一个关注留守、流动儿童的组织体系更为有效。”团市委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这样,更多有专业知识的个人、团队才会乐于去做,而组建一支具有较高社会责任心、具备一定管护能力、相对稳定的管护和志愿者队伍,对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大有裨益。

出台措施 构建关爱工作网络

为了让留守、流动儿童“学有所教、困有所帮、爱有所依、托有所居、居有所安”,一直以来,攀枝花市将此项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2012年8月22日,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关爱留守学生(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开展此项工作提到了“构建幸福攀枝花的客观需要”的高度。

《意见》有“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促进基本服务均等化。“两个基本点”,一是加强以留守学生(儿童)之家为主的关爱阵地建设,逐步形成农村乡镇村组、城市街道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关爱网络,明显改善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二是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益。《意见》要求,市教育局、财政局、民政局、卫生局等13家部门,就关爱留守学生开展沟通协调工作,相互补充、互相衔接,全面优化服务机制,构建关爱工作网络。

《意见》发出当月,市级有关部门开始积极行动。市教育局抽调100名城区优秀骨干教师,对100所偏远山区的乡村学校进行“百村支教”行动;市卫生局开展了“走百村入千户访万民送医”活动;市妇幼保健院在2012年和2013年两次派出农村巡回医疗队,到盐边县温泉乡等偏远山区村组开展了送医送药活动,为当地很多留守学生(儿童)免费发放各类常用药品和健康处方。

今年暑假前夕,市教育局要求本系统各部门、学校要积极联系所在地的相关部门、社区、村组、志愿者组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开展以“暑期快乐学校”为主要内容的暑假活动。

记者了解到,最近市里正在酝酿一个关于公益性质的社区(志愿者)组织如何培育和发展的意见,已经部分征求了相关市级部门的意见。也许,这个意见将成为解决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作问题的钥匙。

新闻推荐

实行药改新政 居民买到实惠药

本报讯(蒲丽娟报道)8月19日,一头雾水的王长军大爷拿着医药费缴费单,在米易县医院门诊楼显示屏上看见“我院所有药品均按进价销售”的字样时,才弄明白药费降了的原因。据悉,麻陇乡的王大爷有4年的糖...

米易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米易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