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攀枝花水果 小块头的大智慧

攀枝花日报 2013-08-22 06:15 大字

□本报记者 王建 陈兵 文/图

8月的攀枝花正进入“水果季”,芒果、石榴、葡萄、莲雾……琳琅满目的水果既丰富了市场,也鼓了农民的腰包。

在攀枝花这座新兴工业城市中,相较于工业,农业仅仅算个“小个头”。2012年,在三次产业比重中,农业仅占3.5%。但攀枝花农业个头虽小但产值高,仅以水果为例,2012年总产值为6.6亿,当年实现农民增收8889万。

目前全市水果种植面积已达43万亩,形成了以芒果为主,枇杷、石榴、莲雾等20余种小产量水果为辅的产业体系。

A

结构调整——

“摇钱树”扎根山区

8月15日,仁和区大龙潭乡新街村。汪友荣正细数着一沓百元大钞,他打算给家里添置一台新冰箱。

今年,汪友荣家的6亩芒果地产量近3万公斤,预计收入在18万元左右。

而在10多年前,汪友荣和大多数中高山地区的农民一样,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一年下来仅能勉强解决温饱。

1994年,一条好消息传了出来:乡政府发放芒果苗,愿意种的农户可以免费领取。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汪友荣领了10株芒果苗。6年后,汪友荣的10株芒果树已到挂果年份,但因疏于管理,芒果树只开花不结果,成了“风景树”。

而此时,相邻的混撒拉村芒果种植已逐步形成规模,并产生了不错的效益,不少农户的腰包鼓了起来。汪友荣和乡亲们看了才明白,“原来芒果是可以赚钱的!”

2000年,新街村开始大面积种植芒果,汪友荣又种了6亩。不懂种植技术的他只能凭感觉和经验打理果树。又过了7年,家里芒果树还是只开花不结果。“气得想把树子砍了,腾出地来重新种土豆、玉米。”汪友荣回忆着当时的窘况。

就在汪友荣准备放弃之时,2007年底,仁和区委党校的专家在村里办“新型农民培训学校”,给农户传授芒果种植技术。汪友荣第一个报了名,“每个月上3至4次课,学理论、教技术、解难题。”

病虫害防治、修枝、施肥、用药管理……随着一天天的学习实践,汪友荣和农户们逐渐懂得了不少芒果种植技术与运用,新街村芒果产业迅速走上健康之路。2008年,汪友荣家的芒果树终于挂果了。“当年,就卖了2万多元。”汪友荣说。

技术问题解决了,种植效益逐步凸显,芒果得到越来越多中高山地区农民的认可。

2012年底,全市芒果种植面积已由2006年的9万亩,增加到26万亩,亩产量则由起初的0.6吨提高到6吨。

B

设施农业——

“金果果”挣脱束缚

技术的推广,让“金果果”枇杷这棵“摇钱树”在攀枝花市中高山地区扎下了根。但相对滞后的基础设施,也束缚着枇杷的效益。

随着早春枇杷早时控花技术的攻克,攀枝花市枇杷在元旦、春节前后便能上市,不仅全国最早,而且果大、肉厚、味甜,年年都会吸引成都、北京、上海、河南、浙江等地的客商,甚至中国最大的枇杷基地福建莆田的水果商驻村抢购。

8月17日,米易县草场乡龙华村村民张文顺顶着烈日在地里给枇杷树疏花。“今年,不缺水,这花开得就茂盛,估计来年又是个好收成。”张文顺笑着说。

但在2012年以前,张文顺却是满脸愁容。因为缺水,当地枇杷产量总提不高。每年1-5月是枇杷用水高峰期,而此时正值攀枝花的旱季。过去,张文顺白天摘枇杷,晚饭后要步行1小时到3公里外的水源地放水,有时忙一个通宵果树也浇不上水。当年5月,龙华村开始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高效节水灌溉、“五小”水利等惠农项目资金搞节水灌溉。

到去年年底,龙华村七组家家户户的果园都装上了微喷灌系统。村里以公开投标的方式,选出放水管理员,“以前请工人放水,每年要花3000-4000元,现在按每株0.7元收水费,140株枇杷只花98元,太划算了!”张文顺说,“今年果树水量充足,家里的3亩枇杷增产近600斤,按每斤12元计算,能增收7000多元。”

此外,张文顺还算了一笔账,现在给枇杷浇一次水花4个小时,每株1小时用水70公斤,每亩按60株计算,每亩用水量为16800公斤,比过去省水40%以上;现在只用1个人操作,1天就可以把全组的16300株果树浇一遍,省了劳力。

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张文顺,今年扩大了枇杷苗圃种植面积和销路,把枇杷苗卖到了西昌、德昌等地,仅此一项就增收1万多元。

市农牧局相关人员说:“近年来,农村机耕道建设、民族地区道路建设、小农水重点县建设等多项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工程被列入攀枝花市民生工程,全市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在保护现有产量的同时,加大政策投入促进农村基础条件改善,以提高水果产量与质量。”

打通渠道——

精品果“漂洋过海”

“目前,攀枝花的特色水果已销售到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甚至还远销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8月18日,在市锐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盐边县金河芒果基地里,总经理钟方祥与三十余位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外地客商侃侃而谈。

“攀枝花特色水果品质好,顾客嘴刁,‘逼着\’我们到这地儿来抢水果。”来自北京的客商刘先生抄着地道的京腔接过话茬。他和攀枝花特色水果牵手四年来,第二次来攀。

2009年底,“攀枝花”商标获准国际注册;2011年,锐华金河优质晚熟芒果基地通过了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获得该认证的芒果生产基地,“攀枝花”芒果获得了欧洲市场的“准入证”;同年9月,公司首次以自主报关的方式,将“攀枝花”牌芒果销往新加坡,首次直销国外。

如今,攀枝花水果的市场触角已经延伸到北京、上海、成都、重庆等全国20多个大中城市,甚至俄罗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攀枝花水果已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形成了稳定的销售网络。

“别看我们现在生意做得红火,但十多年前也是屡次碰壁。”钟方祥说,那时,市场如何扩大、怎样才能卖出好价钱,成了他每天思考最多的问题。那时候,攀枝花水果知名度还不高,根本卖不到好价钱。2000年,在攀枝花努力发展市场、寻求更好售价的同时,随着技术链条的完善,种植面积扩大,产量逐年递增,攀枝花也一度出现了“产量上去了、价钱跌了”的卖难境地,这又使钟方祥愁眉紧锁。

“当时水果大量上市,却苦于销路不畅、价格不合适,导致很多水果还没摆上货架就烂在了树上。”钟方祥说。

于是,如何闯过“销售关”,破解卖难就摆上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程。2009年,攀枝花市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按照外销数量对农业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给予一定奖励,最高可达30万元。攀枝花亮出芒果产业发展的又一利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金芒果节的举办,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攀枝花市芒果滞销的局面。

“有了品牌作为探路石,有了政策做后盾,我们走出去找市场、谈价钱也更有底气了。”钟方祥说。依靠攀枝花特色水果响亮的名气,很多和他一样做水果的行业人逐渐学会充分借助各种产品推介会和农产品交易会等平台开展营销活动,更吸引了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隆等大型超市的注意,双方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供货关系,产品通过各种销售终端进一步占领全国市场。

“随着交通运输、仓储基地、冷藏技术等全方面的发展,我们正在朝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向努力。”钟方祥说。

在攀枝花,正积极发展水果产业的远不止钟方祥一家,朝着精致农业前行,攀枝花人想要让攀枝花牌水果走得更远,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尝到攀枝花水果。

相关链接

充足的光热资源,以及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土地资源,各种优质、晚熟的水果在攀枝花大面积种植,尤其是南亚热带特色水果产业化科技示范园遍布山乡村寨。国内常见水果这里有,国内少见水果这里也有。但水果产业大多集中在二半山区,许多也已达种植瓶颈,所以抓牢技术、做精做优才是产业壮大的突破口。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完善的基础设施,成熟规范的销售市场,能为市场提供质优价廉的水果,能为广大农民带来丰厚的收入,才是攀枝花名副其实的水果之王。

新闻推荐

每月发放补助金帮扶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毛富才记

每月发放补助金帮扶26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本报讯(毛富才记者曾仲文特约通讯员易德文)日前,记者从米易县获悉,该县从今年8月1日起,每月发放8900元帮扶26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目前,米易县符合条件的事...

米易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米易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