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攀西解渴进行时编者按水水水攀西大旱土地龟裂河流干涸

四川日报 2012-03-22 19:14 大字

攀西“解渴”进行时

编者按

水、水、水……攀西大旱,土地龟裂、河流干涸,水成为一种期盼。

人畜饮水怎样保证?庄稼作物如何存活,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攀西人在期盼中寻求“解渴”路径。攀枝花西区出现用水“班期制”,村民按时间表取水,确保每家每户有水用。盐边、会东等地兴修小水窖,大旱之年村民不愁用水。攀枝花推广节水灌溉、留草保湿,作物生长势头喜人……这些办法或着眼当前,或放眼长远,各地抗旱措施得力,保水智慧迸发出巨大能量。

本期我们推出《攀西“解渴”进行时》,展现当下攀西各地如何打好抗旱保丰收的硬仗,也希望大家立足治本,着眼长效,逐一解决关键问题,扭转年年抗旱年年旱的局面。

会理抗旱妙招多

面对严峻的旱情,会理县不等不靠,多措并举抗旱保生产保民生。

旱情严重的金沙江河谷地带,随处可见干部群众、抗旱工作队、党员突击队奔忙在灾区,抽水打井、架线保电、分水补水……

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群众做好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为群众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服务。

供电公司员工架线保电、确保抗旱电力。

灾区群众积极蓄水,能引则引、能提则提、能拉则拉、人背马驮,千方百计补水蓄水,最大限度地蓄满水窖、水池,为生产生活尽量储备水源。

一个个提灌站建了起来、一口口深井相继出水、一股股清泉流进群众的水缸、一瓢瓢甘霖滋润干渴的庄稼地……

本报记者 王云 摄影报道

地点 攀枝花部分地区

节水灌溉 留草保湿

眼下,攀枝花早春枇杷已进入集中采摘时节。3月15日,盐边县国胜乡优质早春枇杷科技示范基地里,200多名村民挎着箩筐,加紧采摘枇杷。尽管当地今年旱情严重,但由于提前采取节水灌溉、留草保湿等措施,枇杷产量不减反增。

记者在枇杷林里看到,每棵枇杷树下都安装有1个滴灌喷头,管网将这些喷头连在一起,水从附近水池引出,喷出后均匀地洒在树根周围。

“目前每周只需喷洒3小时左右。”攀枝花市锐华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刘华强告诉记者,基地在去年11月购置安装了节水灌溉系统,每亩成本2000元左右,比之前采用的漫灌可节水30%以上,同时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

“尽管前期投入较大,但节水灌溉带来的效益是长期的。”刘华强说,1500亩优质早春枇杷科技示范基地有三分之一用上了滴灌设施,其余的将在今年安装完成。

除了节水灌溉,留草保湿等措施也降低了干旱带来的损失。记者看到,枇杷树盘被杂草均匀覆盖,摸上去感觉湿润。刘华强介绍,以往对付杂草主要采用除草剂,现在通过专门的机械设备将杂草部分切割,之后覆盖在树盘周围,既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又起到节水保湿作用。

攀枝花市水务局副局长张天辉说,通过采取节水灌溉措施,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干旱带来的损失,还可以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保障农民增收。1个月前,米易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正式启动,计划以每年2万多亩的面积进行推广,全面建成后该县6.69万亩农业用地将实现高效节水灌溉。

地点 攀枝花市仁和区

调结构 水改旱2万多亩

3月16日一大早,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辣子哨村村民李世席就来到自家田里除草,准备种玉米。而在去年,李世席家的这块水田还种着水稻,今年遭遇大旱,他在当地农技人员的指导下,把这块水田改成旱地,种玉米等旱作物。

今年,仁和区发生严重春旱。面对旱情,该区号召农民水路不通走旱路,调整种植结构,大力种植玉米、土豆、烤烟等耐旱作物,最大限度减少农民损失。“今年预计水改旱2.12万亩,其中玉米1.5万亩,土豆613亩,红苕、蔬菜等5000余亩。”区委常委、纪委书记谭明安说。

仁和区还根据现有水源和可开发利用水源情况,对各烤烟乡镇分别制定了到村组的抗旱生产方案。按栽种1.9万亩的面积进行烟苗培育,保证烟用物资足量储备,同时,积极有效利用栽培期可能出现有效降雨时机,抢栽烤烟,确保全面完成烤烟生产、收购任务。

农牧部门还成立技术服务小组,分赴各乡镇进行抗旱培训,推广各项抗旱技术措施,截至目前,已开展95期各种抗旱技术培训班,培训1.5万人,涉及抗旱农作物品种的选择,大春旱育秧地膜育秧,芒果石榴等抗旱节水栽培与管理、农作物及水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推广与使用抗旱剂,仅芒果的抗旱剂使用就推广了1.3万亩,畜牧节水养殖等也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地点 西区部分村组

“班期制”让家家有水用

3月16日中午时分,攀枝花市西区格里坪镇金家村三组村民余安珍早早守在自家田里的取水口,等着水从水渠流过来。“每人用水27分钟,多一分钟都不行!”余安珍说。

金家村是攀枝花旱情最为严重的村子之一,可谓十年十旱,村里绝大部分水井已干涸。所幸的是,村子所在的山上有山泉水,村民还是有水可吃。但由于水量非常有限,争水现象不可避免。

“以前大家经常因为争水而发生矛盾,吵架是常有的事儿。”余安珍说,如何合理分配水源,并最大程度地用好每一滴水,成了该村必须解决的问题。

金家村决定尝试用水 “班期制”,即全村根据总体水量和村民人数,确定每人每次取水时间,轮班取水。“经过村民集体讨论,每人分配27分钟。”金家村负责人告诉记者,取水时间精确到分钟,大家都按照时间表进行“交接班”,秩序井然。

13点04分,余安珍家的取水时间到了,她将水放入自家的田里。“家里7口人,取水到16点13分,下次取水要在3天以后了。”余安珍说,如果急需用水时,需要跟“当班”取水的村民商量借用。

由于每3天才能取一次水,村民用水十分珍惜。记者看到,一些村民家里修建了小水池,每次从水渠取水后集入水池,用于日常的农田灌溉。“采取用水‘班期制\’,不仅保证了用水公平、有序,还提高了村民节约用水意识。”西区水务局水利建设科科长孙正朝说,该区苦荞村、庄上村等部分村组也采取了这种用水管理制度,运行效果良好,今后将逐步向其他有一定水源的村组推广。

地点 盐边县红格镇

地下找水 江中抽水

3月16日中午,盐边县红格镇,红格村一组村民刘芸开办的 “客满堂”餐厅宾客盈门。

“天气这么干,最近这半年居然一次水都没停过,真没想到。”忙着招呼客人的刘芸说,“前年,水厂老是停水,我们没水煮饭、烧菜,不得不买桶装水应急,生意也受到了影响。”

曾一度出现水危机

红格镇毗邻集国家级手曲棒垒球竞训基地、绿色运动休闲中心、四川省运动技术学院训练基地于一体的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开发区,常住人口5000余人,拥有包括自来水厂在内的较完备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然而,这座小城在2009年以来的连年干旱中,也曾一度出现水危机。“当时,每天早、中、晚各供一次水,每次1小时。家家户户都用大桶小盆储水,许多居民把洗澡的时间都改在了早上。”家住红格镇的镇水利员杨勋贵说。

严重干旱也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水厂原先打的2口深50米左右的机井出水量越来越小,无法保证规模不断扩大的集镇的用水需求。

那一年,红格自来水厂厂长汤治华的日子很不好过。

长效抗旱小城解渴

红格自来水厂断断续续供水的状态一直延续到了2011年。

红格镇本就处于缺水地区,加之连年干旱的影响,水资源极度匮乏。如果不能解决供水问题,不但会影响红格镇自身的发展,还将影响到整个红格温泉旅游度假开发区建设。

到哪里找水?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2011年3月和5月,水厂总投资73.8万元的2口机井先后动工。当打到120米深时,2口井终于出水了。

汤治华说,从去年8月11日开始,水厂实现每天24小时不间断供水,再没有出现限时供水的情况。

为扩大供水范围,解决更多居民用水难问题,盐边县还将视线投向了金沙江。在省、市大力支持下,该县投资2600多万元,新建一个日处理能力5000立方米的水厂,利用红格提灌站从金沙江抽水,引入红格水厂高位蓄水池,架设输水管5.7公里。这一项目自去年底试运行以来,已向附近重点企业供应源水,预计今年4月将向居民供应清水。届时,红格镇和附近村组2万多人的生产生活用水进一步得到保障。

画外音

治旱还需追求长效

受特殊的地理气候因素影响,攀枝花干湿两季分明,降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9月,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其余8个月几乎无有效降雨。这意味着攀枝花年年都可能出现旱情,只是干旱程度轻重不同。面对这样的现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显然是行不通的。唯有立足治本,着眼长效,逐一解决关键问题,才不会年年抗旱年年旱。

地点 盐边县红格镇新隆村

兴修小水窖 存水润旱年

3月16日,攀枝花又是一个艳阳天,最高气温直逼30摄氏度,最低相对湿度只有9%。在盐边县红格镇新隆村,正在山坡上清理小水窖中杂物的村支书周定祥说:“幸亏修了小水窖,不然早就没水吃了,更不要说种菜、保苗喽!”

与周定祥一样,大旱之年,这个2059人的山村有六成村民从兴修小水窖中受益。

昔日 蔬菜干死 挑水度日

走近山村,坡地上,星星点点的果树春意盎然。民居旁,一片片菜地泛着诱人的绿。村道上,菜贩开来了收购四季豆的货车。

“现在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小水窖功不可没。”周定祥不无感慨地说。

新隆村地处红格镇南部浅丘山区,水资源相对匮乏,旱情常常出现,但村里建有2座小Ⅱ型水库、10口山平塘,应对旱情游刃有余。但3年前那场大旱袭来时,新隆村村民感到有点猝不及防。

2009年秋冬至2010年春夏,攀枝花遭遇特大干旱,新隆村成为重灾区之一。塘库见底,水渠断流,全村3000多亩土地全部受旱,损失惨重。

随着旱情持续发展,常年不断流的一些泉眼也枯竭了,许多村民不得不每天走很远的山路去找水、挑水。

这场水危机促使人们反思如何解决水利设施应对旱灾能力不足的“短板”。

2011年初,新隆村再度出现春旱,村民们意识到:再不想办法,缺水将威胁到大家的生存。

今朝 人饮无忧 保苗有水

在新隆村,山泉水是村民主要的饮用水源,但这些水长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怎样把有限的水资源储存起来,应对严重旱情?县、镇政府和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小水窖。近年来,新隆村在发展烤烟生产时,兴修了一批小水窖。

建一口容积30立方米的小水窖要花三四千元,村民只需自筹40%,省里补助40%,县里补助20%。

从2011年春天开始,新隆村掀起了兴修小水窖、小水池等小微水利设施的热潮。

“大家积极性很高,我家就建了3口小水窖,总容积有100立方米。”周定祥说,从2011年4月到现在不到1年时间,新隆村新建了500多口小水窖和小水池,小的几十立方米、大的几百立方米,总容积达3万多立方米。加上之前建的小水窖,新隆村小微水利设施总容积增至4万立方米。

有了小水窖,村民们抓住雨季和雨季过后一段时间内水资源相对丰富的时机,四处寻找山泉水源,并用水泵和管道将水抽到小水窖和小水池中蓄积起来。为了减少自然蒸发,许多村民还用地膜等把小水窖盖了起来。

“连续3年干旱,一年比一年凶。”周定祥说,现在有了这些小水窖,保全村人吃水问题不大,大家心里不太慌。

去年8月之前,全村栽下了3000亩芒果。今年,全村计划把烤烟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目前,村民们正全力抗旱保苗,尽管小水窖、小水池还不足以为新隆村彻底解渴,但在村民们看来,保住了烤烟苗和芒果苗,就保住了农家人的希望。

画外音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大旱之后,新隆村大兴小微水利建设,虽说是“亡羊补牢”,却是有远见之举。正因为找准了抗旱的 “短板”,当大旱再度袭来时,人们才会因为“有备”而“无患”,心态才会因为“有底”而从容。

本版稿件采写:刘旭 钟美兰 本报记者 李伟 王云 秦勇 张通 徐登林 何勤华 李清波

新闻推荐

米易土地拍出历史最高价日前米易县一宗旧城改造国有建

米易土地拍出历史最高价日前,米易县一宗旧城改造国有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以1.65亿元的高价成功拍卖,起拍价和成交总价皆创历史最高。该地块总用地面积约为33.77亩,起拍价6000万元,省内外8家竞买商参加...

米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