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晃桥人的“思源路” □本报记者 曹海峰文/图

攀枝花日报 2011-07-14 18:43 大字

8日,米易县草场乡晃桥社区7组农民李正德背着背篓走在刚修好不久的混凝土路上。

“60年了,没想到脚下这条曾经拄着棒棒、满脚黄泥的土路会变成了水泥路。”91岁高龄的李正德说,“路修好了,走路方便了,田里出产的东西再也不愁运不出去了。”

路的困扰

晃桥社区是草场乡的一个彝族村,全村面积21.13平方公里,总人口2318人。得天独厚的光热和气候资源,让这里成为了国家级现代烟草农业试验点,满山的核桃、樱桃给了农民们致富的希望。

“全村有烟叶1400亩,樱桃500亩,每年出产烟叶4000多担,樱桃10万斤,还有核桃、甘蔗、花椒等作物。”社区党支部书记周瑞峰说,由于道路不畅,出产的东西运不出去,村民们只能靠着肩挑背扛。

沿着晃桥社区9组的水泥路一直往山里走,路的尽头是社区的10组和13组,280多名村民错落居住。为方便出行,村民在巨石上铺上泥土修成一条羊肠小道。

因为路不通,商贩进不了村,村民们只能用背篓背东西,等到了市场东西大多破了,卖不上价钱;每斤7块钱的生猪到了这里要少2块钱。两个组的30多名孩子上学,遇到雨水冲断路,父母必须早晚接送。

“修路,一直是我的梦想。”晃桥社区13组的村民赵兴明说。当了10年的组长,赵兴明已经记不清带着村民修了多少次路,年年维修年年被雨水冲毁。

“这两个组的路最艰难,每次我都是骑着摩托车上来,推着摩托车下去。”社区主任王勇国说。

新的希望

市交通局定点帮扶晃桥社区。从2007年开始,共投入交通建设补助资金50万元,修建了9组的2公里混凝土路。

今年3月底,听说要修通往10组和13组的混凝土路,村民们纷纷捐资捐款,投工投劳,为修路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沙全,600元;赵朝军,500元;赵云洪,700元……”在晃桥村8组公益事业建设项目筹资花名册上,记者看到村民们的捐资情况。

“没想到,真的要修路了。”赵兴明一下子捐出2000块钱,村民沙顺英也拿出了自己卖菜的400元。

市、县两级出资60万元,村民投工投劳,共筹集资金80多万。市交通局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做好规划设计。长2.81公里、宽3.5米的村道于今年4月初正式开工。

6月30日路通那天,村民们自发为路立碑,取名为“思源路”和“帮扶路”。

“路通了,我这6亩樱桃按今年的行情,明年要多收入近1万元。”赵兴明喜滋滋的算着账。“路好了,我们也该积极转变思路,多想想如何把经济发展起来,不辜负党和政府的恩情。”

“路修好了,啥子都方便了。”站在平坦的混凝土路上,沙顺英的脸上乐开了花。

新闻推荐

米易县改扩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本报讯(陈修发特约通讯员易德文)“该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改扩建投产后,每年可新增生猪出栏9000头,能繁母猪达到670头,年产仔猪14700头。除自繁自养外,可向社会提供6000头仔猪,创利润316.8万元。”...

米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