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攀枝花教育三道坎三条路

攀枝花日报 2011-07-21 18:41 大字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在教育改革之路上,攀枝花希望创造一个更加宽松的政策土壤,一套更加行之有效的教育评价标准,一套科学的现代化学校制度,让教育更符合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走出一条素质教育与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6月24日,攀枝花市2011年高考成绩出炉:上线人数创历史新高;各层次上线率首次全部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本二、本三上线增长率大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文科重本上线增长率首次大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全市高考增加的266人中,265人是应届生,比例高达99.6%;多数学科平均分超过全省平均分。

而之前的5月30日,《攀枝花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炉。纲要提出:到2020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建成学习型社会,建成教育强市和区域性教育高地。

成绩与纲要的背后是攀枝花教育温度与深度并存的绘本,昭示着攀枝花教育突围的路径与选择。

□本报记者 潘芝 梁波 王南桢

7月9日,市政协委员谢和平说起今年高考的历史性突破,仍有些吃惊。一直关注攀枝花教育的他感觉“今年高考成绩让陷入低谷多年的基础教育发力了,它对于攀枝花教育来说不亚于一次‘地震\’,让攀枝花人看到基础教育良好向上的发展态势,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而就在三年前的全市“两会”上,身为市政协委员的他起草的一份民盟攀枝花市委集体提案——《建立长效机制 促进攀枝花基础教育健康稳步发展》也同样引发了一次“地震”,不同的是,那次“地震”以翔实的数据直呈攀枝花教育令人堪忧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它让全市各届从未如此真实地看到攀枝花市基础教育逐年增长的背面。

一喜一忧的两次“地震”,揭示了攀枝花教育发展的突破之旅,也坚定了攀枝花实现教育长远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市委、市政府对于到2020年的中长期教育规划的目标表述非常明了:两个率先实现。

目标承载着攀枝花百万人民的教育梦想,也是攀枝花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从高考实战成绩可以看到,这个命题已经开始破题,效应开始初显。

如何乘势而为,让教育改革的步子迈得更大,更稳?高考引发的“地震”让我们开始了新一轮的思考与探索:政策导向、教育标准评价体系、师资队伍等系列问题仍然凸显。

主管教育的副市长张敏说,目标很美,实现这个目标的探索之路需要先迈过“三道坎”。

坎一

政策导向不配套

教育均衡发展,包括大力推进教育公平,这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未来10年的两大战略重点。按照目前攀枝花的现状,我们的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

市教科所副所长张宣贵说,因群众对攀枝花基础教育水平不了解或者说不信任,大量的优生资源外流。每年初升高,攀枝花很多优秀的中考考生,必先到成都的四、七、九中学和绵阳中学参考,这相当于把攀枝花最优秀的高中生源直接过滤一道,而这样的生源争夺呈越演越烈态势。

另外,各级政府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认识还不够充分,落实不到位。因为历史的原因,教育结构布局还不够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边远地区教育发展滞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等等问题,是政府的问题,需要从政策的引导和配套。这是攀枝花教育不得不迈过的第一道坎。

坎二

教育标准评价体系不完善

对于均衡发展,硬件的投入仅仅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均衡应当是“软件”的均衡,即体制、机制的创新,体现于制度智慧。

米易教育局局长何明树说,米易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奖励的基础上,县委、县政府又拿出了200多万元专项资金奖励教师,“实行层层奖励,每一个高考上线的考生,他的高中、初中、小学老师都会得到奖励。”

谢和平认为,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形成特色;需要资金保障机制。在“十二五”规划中,攀枝花市教育资金投入将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4%,这是全国的平均水平。攀枝花市经济基础比较好,如能全额拨付,投入水平应是比较高的,关键在如何建立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

教育质量考核评价奖励制度尚待完善,小学和初中阶段比较合理,从综合方面进行评估,有利于老师面向全体学生推行素质教育,确保教育公正。

但高中阶段的评估制度有待改善。政府在下达高考任务时,只算本科上线,而不包括体育院校。教育系统在评估学校质量时也主要以本科上线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奖励,导致学校在教学管理与教学过程中,只关注那些高考上本科线有希望的学生。

政策要落实,体制机制需创新,更需要有一套完整的问责体系。如今对学校的考核虽然加强了,规章制度多了,评价标准多了,但缺少责任追究制度——教育教学质量好坏并不影响学校领导的任职和升迁。在学校当领导没有危机感,就不会重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在用人上自然不会重视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尤其是在重点学校,教重点班和普通班收入差距较大。因此,制度创新是教育突围需要迈过的第二道坎。 

坎三

师资队伍建设需加强

市教育局长孔炜认为,建立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尚需不断完善。在工资待遇上,小学和初中已享受了绩效工资,但高中老师和教育事业单位仍没实行绩效工资,收入不如初中老师,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有影响力的名师名家较少。如何充分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等激励机制尚不完善。

路一

摆正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

关键要解决教育观念,其核心是要摆正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全市上下要树立基础教育纵向“一条龙”的思想。鼓励、支持区、县进一步办好优质普通高中,与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合作办学,打造名校集团,促进高中优质教育城乡一体化,形成各集团内部协同作战、集团之间“合纵连横”的合作式竞争体制。

实施优质教育链计划,培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加大优质品牌学校建设力度,培育一批示范性中小学校,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建立示范学校与薄弱学校链条式结对帮扶制度,签订带动大发展合作协议,捆绑考核,共同发展。通过物资支持、派员支教、人员交流、名师共享、培训指导等,帮助薄弱学校三五年达到或接近示范学校的办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工程、学前教育建设工程、基础教育总体战工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学校文化建设工程、名师培养工程、教育民生工程。

同时,还将开展9项改革试点:素质教育改革试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革试点、职业教育改革试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改革试点、教师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教师培养培训改革试点、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改革试点、发展性督导改革试点、社区教育改革试点。   

路二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以科学健全的教育评价标准树立现代的教育理念。基础教育以往畸形的功利化追求导致攀比升学率为惟一目标,以大量解题为惟一教学手段,文科教育更是死记硬背。枯燥乏味的这种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是使受教育者对学习极度厌恶,像走出高考考场,考生即当众焚毁装满教科书和考试卷子的书包的新闻时常发生。

未来,攀枝花教育将围绕着“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实力”的核心战略,践行教育使命。要以深化教育改革为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首先是规划一体,即所有学校全部纳入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之中,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突出乡村学校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两个重点,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公用经费标准、质量和评估标准。通过集团化发展,不断辐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健全统筹有力的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继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实施多元化模式办学,推进公办学校体制改革,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和扶持薄弱学校为重点,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开展联合办学,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等改革试验;健全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路三

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

200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意见》等多个政策,包括每两年评定20个模范校长、教师,每人奖励1万元;设立100万元政府督导奖、100万元义务教育质量奖、300万元高中教育质量奖;以及开辟“绿色通道”引进人才和与之配套的教师待遇、骨干教师津贴制度、解决好教师住房困难等。

在未来的十年,将落实“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制定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老师岗位设置、聘用管理、职务评聘、培养培训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建立优秀教师定期表彰奖励制度,开辟“绿色通道”大力引进优秀中青年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全员培训计划”,提高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稳定优秀教育人才队伍。同时,还将加强教育研究与交流合作,提高攀枝花教育内涵和开放水平,建立研训一体化机制,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育交流合作。

新闻推荐

摩挲村用电量:由1万上升到3万千瓦时

19日,施工人员在摩挲村架设线路。目前,米易县撒莲镇摩挲村新架设的27千米高低压线路、安装的9台变压器等工程基本完工。据了解,米易县发生“7·27”山洪泥石流后,导致该村电力设施严重受损。如...

米易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米易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