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晏洁过去我们用心现在我们用人脱贫致富攀

攀枝花日报 2011-04-11 19:51 大字

□本报记者 晏洁

“过去我们用‘心\’,现在我们用‘人\’脱贫致富。”4月7日,攀枝花日报社党委与米易县丙谷镇省级贫困村护林村签订新一轮帮扶责任书。其间,护林村村支部书记梁正安,谈起受帮扶的心得,头头是道:“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让群众脱贫致富,只需做好两件事。其一,修好路、打好沟;其二,找好种养业带头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在“挂包帮”活动中定点帮扶护林村以来,攀枝花日报社、市广电局、米易县统计局坚持“输血”与“造血”两条腿走路的原则,不仅带来资金和项目,而且将新的理念熔铸为该村的发展动力。目前,护林村在帮扶单位的支持鼓励下,以前所未有的劲头加速发展。

帮扶支持:康庄大道给力发展

4月7日,记者驱车沿着丙谷镇开行,来到护林村这个与会理县矮郎乡接壤的边远小村庄。沿途阳光明媚,绿意盎然。行驶在改造后的蜿蜒村道上,一座座崭新的民居,一辆辆满载农产品的摩托车,不时映入眼帘。

“这是早春四季豆,那是芒果林和核桃林……”顺着村委会主任李成全的指向,一片片绿色田地生机盎然。“路修通了,如今出行可方便啦!”走在平整的村道上,53岁的村民梅盛华告诉记者。

护林村距镇政府22公里,有10个组、1429人,自然水源较充足。由于过去交通闭塞,全村没有一条公路,村民一直走不出那片“巴掌大的天”。直到2005年,当地群众仍以种植小麦、水稻等传统农作物为主。

2007年,为了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各帮扶单位负责人来到护林村,就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等进行实地调研,并结合自然资源、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协助村支两委制定了发展规划并着手实施。

截至目前,通过争取资金与项目,护林村硬化村道7.2公里,建成“三面光”沟渠14公里,家家户户实现了通电。

“过去,晚上都是用煤油灯,忽明忽暗。小孩在晚上赶作业,只能带个剪子,隔一会就剪剪灯芯,使灯变亮些。”对于村里基础设施的改善,村民李禄华深有体会,“如今,可以用电饭煲自动把饭煮好,不会耽误我干农活,一回家就有饭吃,很方便;看电视不仅可以了解外面的世界,还能打发晚上时间,日子比以前滋润多了。”

李禄华所在的上棚子村民小组是护林村海拔最高的。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今年,该村民小组人均烤烟种植面积增加到2亩。不仅如此,截至目前,护林村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4000余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0%以上。

“今年,村里计划硬化村道2公里。”梁正安说,帮扶单位给予的资金,他们主要用于村道日常维护及修建挡墙。目前,全村仍有12余公里的村道需要硬化,同时,按照50亩灌溉面积计算,该村还有30余公里的沟渠需要实施“三面光”。

苦练内功:找好带头人发挥示范作用

今年初春的一天上午,一辆农用车驶进米易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在此等候已久的10余人便蜂拥而上,一阵喧嚣后,农用车满载的鸡被抢购一空。

车里的鸡是护林村洪瑞养殖场的“何首乌鸡”。4月7日,养殖场主人梅剑向记者谈起这件事颇有几分成就感:“我的养殖场已具备年出栏2万只的能力。去年以来,我一共卖了4000多只鸡,单价都在80元至100元之间。现在不少乡亲都找我去帮他们指点技术。”

而两年前,梅剑还在广东某家具企业从事一份年薪达10万元的计算机管理工作。

“别看我们书记在村里工作了32年,这头脑可是‘县级\’的咧!”梅剑说,发展养殖业是他儿时的梦想。2009年,在亲友及村干部劝说下,他这位村里的首位大学生毅然回乡发展,当起了护林村养殖业的带头人,(紧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米易县获世行四川小城镇发展项目贷款

本报讯(吴界良周明艳报道)近日,在由财政部官员代表中国政府与世界银行官员就世行贷款四川小城镇发展项目资金谈判会上,米易县争取到世行贷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城建环保项目资金1000万美元...

米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米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