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甘霖” ——米易县湾丘彝族乡抗旱救灾走笔
■ 本报记者 晏洁
“修好啰!修好啰……”最近,米易县湾丘彝族乡黄龙村五组一块坡地上,一群小朋友手拉手地跳着、喊着。细一打听,原来孩子们的快乐来自他们身旁一个刚建成的蓄水池。
这是今年湾丘彝族乡在当地修建的第二个蓄水池。目前,第三个,也就是最大的一个蓄水池,正在紧张修建。届时,当地蓄水量将由“0”变为140立方米。同时,群众饮水困难也将随着5000余米管网的输送,得到极大缓解。
这对于当地群众来说,无疑是久旱之后的一场“甘霖”。
黄龙村五组离乡政府约25公里,其中有17公里都是坑洼不平的弹石路,弯急坡陡。该组98户、500余人集中居住在海拔1800米左右的上杨家地梁子上。
“这里山高路远,早年长期缺水。”组长沙马伍千说,为改善当地群众生活条件,2004年,攀枝花市在黄龙村五组实施了人饮安全工程,家家户户都装上了水龙头,人畜饮水能够保障。但近年来,取水点水量不断减少,今年2月水量更是已由起初的碗口粗变成了筷子头般大小。3月,取水点水源枯竭,当地群众只能肩挑背扛,下山取水。
就在黄龙村五组群众为饮水问题发愁时,3月27日和29日,村支书和乡上的包村干部立即来到该社,并与当地群众一道寻找水源。经过努力,大家在三公里外找到了两股不到拳头粗的地下水。
“没想到乡上动作这么快。”沙马组长说,针对水源点水量小、距离远等情况,湾丘乡党委政府决定投入资金50余万元,在当地修建三个蓄水池并配套管网,解决群众饮水难题。4月初,施工所需的材料便陆续运抵。
“三个蓄水池之间,落差最大的有30余米。”烈日下,上杨家地梁子上一条条崭新的钢管显得格外耀眼。在施工现场,“包工头”刘正龙指着陡坡上一条长长的钢管说:“要不是党和政府的帮助,这里的人早就没水喝了。我干这活儿虽然挣不到什么钱,但也算是为灾区群众尽了一份力。”刘正龙这位湾丘彝族乡热水社区的农民,每次上工地的时候都要力所能及地给当地群众带上清水。
站在下杨家地的山梁上放眼望去,成片成片的土地都荒着,干燥的土地被太阳晒得有些发红。“我今年还是要带头种烤烟。”沙马伍千说,种植烤烟是一个好项目,2008年全组500多亩耕地就有210亩种植了烤烟,虽说因缺水收益不是很好,但也比种植玉米划算。“要是在修一个山坪塘就更好了。”沙马伍千说,他已在山顶“物色”好了一块平地,希望得到有关部门指导,修建一个山坪塘,解决生产用水困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晏洁)昨(12)日,记者随副市长郑学炳前往米易县调研农业发展情况时了解到,米易县已制定相关措施,加快推进湾丘—垭口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建设,年内力争完成该示范片50%的基础设施...
米易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米易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