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攀枝花人才论坛·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观点建议摘编
编者按: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精神,切实落实《中共攀枝花市委关于加强城乡统筹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意见》(攀委发〔2008〕27号),10月30日,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仁和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承办,以“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为主题的2009攀枝花人才论坛在攀枝花学院成功举办。市内外专家、学者和相关区(县)、部门负责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围绕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模式、政策、体制、机制、措施等方面研究、探索,就如何统筹城乡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发挥财政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优化完善工业园区产业布局、统筹推进城乡党建等问题提出了许多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现将部分观点整理摘录,供大家参考。
市外专家建言献策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姜晓萍在题为《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政府创新》的专题报告中论述到:统筹城乡发展要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的障碍,必须激发市场活力,构建发展动力机制;开发社会潜力,分担社会责任;提升政府能力,营造良好制度环境;形成发展合力,完善多元协作机制。实行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心任务的需求就是创新统筹城乡的规划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政府创新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保障。一是抓好统筹城乡实验区建设的目标与任务。主要任务是建立三次产业互动的发展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二是要通过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政府能力、开发社会潜力来做好统筹城乡发展的力量聚合。三是要明确统筹城乡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形成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规划、行政管理、公共财政);为城乡产业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开放的市场体系,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探索城乡互动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建立城乡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政府创新及其要素。广义的政府创新是指公共权力机关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增进公共利益而进行的创造性改革。分为政治改革、行政改革和公共服务三类。狭义的政府创新,指行政机关为提高组织绩效和实现公共利益而进行的体制机制改革。贯穿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政府在创新中坚持的基本原则,战略规划与行动计划结合,合法性与合理性结合,创新性与现实性结合,系统性与重点突破结合,示范性与操作性结合。在创新中政府要把握住公共性、普遍性、艰巨性和持续性等特征,掌握以公共需求为导向、以组织扁平化为基础、以业务流程为中心和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等基本要素,还应做好组织战略、组织政治、组织文化、人的因数、流程结构和组织机构等关键因素的分析。
政府创新的动力机制。市场经济发展对提升政府能力的需求,社会矛盾冲突对政府改革绩效的需求,政府改革传统管理模式的需求,全球化竞争中对政府治理能力的需求等构成政府创新的动力机制。
政府创新的国际经验与借鉴。英国的效率稽核与公民宪章运动,美国的绩效管理,欧共体的公共服务革新,加拿大的公共服务2000等为我们政府创新提供了参考。国外政府创新的五种模式,即:市场模式,下放决策和执行权力,政府结构趋向网络式扁平化,吸收私营部门的管理思想;企业家政府模式,导航而非操桨,成本与竞争,顾客导向,预防而不是治疗;参与模式,基层参与决策,服务对象参与;弹性化政府模式,组织机构的弹性化、政府雇员制、提高基层执行的弹性、部门协作间的弹性;解制型政府模式,简化内部规章制度,加强事后控制措施与问责机制等为政府创新提供了模式借鉴。国外政府创新的理论基础有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维·奥斯本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罗伯特·丹哈特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罗西瑙的治理理论。
统筹城乡中政府创新的思路与对策。一是构建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要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行政机构改革为重点、以乡镇综合改革为突破、以合理区隔市、县(区)、乡镇(街道)的功能为抓手,努力构建城乡一体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构建城乡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制定城乡公共服务绩效评估体系为重点,形成公共服务范围与责任分工的技术标准,公共服务质量的技术标准,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技术标准,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激励机制。以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为牵引,探索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和市场化,构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多元供给机制;以村级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为突破,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均同质化。三是构建新型城乡社会治理格局。以社会风险预警与应对综合平台为载体,构建网格化的基层社会矛盾协调机制。以城乡一体的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创新社会工作机制;以政事分离为前提,规范与培育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构建发达的社会自我管理机制;以公民参与为渠道,促进政民互动与沟通,构建多样化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四是全面推进流程再造,提升政府绩效。以行政权力运作流程再造为重点,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的有机联动机制;以业务流程再造为突破口,形成立体化、网络状的政府部门间业务协同机制;以行政服务中心组织再造为平台,探索综合公共服务新模式。五是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财政体系。以优化公共支出结构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为基础,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间事权财权划分及公共支出责任。提升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以绩效预算制度,预算绩效合同制度为抓手,建立基于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目标的预算目标体系;以完善预算民主审查和民主监督制度为重点,促进公共支出过程中信息的透明度,改进政府预算机制。六是健全城乡统筹绩效评估体系行动计划。构建城乡统筹绩效目标体系、评估指标体系、绩效激励机制和行政问责机制。七是健全统筹城乡的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重视行政伦理教育,转变服务理念;重视职业素质培训,提升行政能力;激发内生需求,塑造行政文化。
成都市委统筹城乡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秦代红在题为《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专题报告中介绍:成都抓住大城市带大郊区、城乡发展不协调这一突出矛盾,着力从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入手,实施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核心、以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保障的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科学发展总体战略,推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以科学编制“全域成都”规划为龙头和基础,构建新型城乡形态,促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按照“全域成都”的理念和城乡“一盘棋”、协调发展的原则,着眼于推动市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体化发展,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机衔接,促进“三规合一”,建立了编制、实施、监督一体化规划管理体制,编制了市域城镇体系、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及与之配套的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规划,形成了相互衔接、覆盖城乡的规划体系。“5·12”地震以后,提出灾后重建原则、规划,根据居民生活习惯、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生产方式等因素,因地制宜确定建筑风貌及建筑群组合方式,并集成配套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以统筹推进“三个集中”为根本方法,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产业一体化。一是大力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努力实现新型工业化。做好产业布局与发展规划,不断优化工业布局,将全市116个开发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明确集中发展区“一区一主导产业”空间规模和产业定位,推进工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二是鼓励引导农民向城镇集中,努力实现新型城镇化。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稳步推进”的原则,有组织分层次地引导农民向城镇转移和因地制宜集中居住。三是积极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向农业龙头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集中。按照推进“三个集中”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完善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着力提高优势农产品加工水平,积极发展农业现代物流业。
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城乡市场体制一体化。一是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落实农民对土地和房屋的财产权。创新耕地保护机制,由市、县两级政府每年预算安排资金设立耕地保护基金(补贴标准为基本农田每年每亩400元、一般耕地每年每亩300元),为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提供养老保险补贴。探索农村产权流转,促进农村资源向资本转变。结合灾后重建推进灾后农村土地、房屋产权抵押担保贷款,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灾后重建的资金问题。二是深化农业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多元化投入机制。改革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方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组建市县两级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和市级现代农业物流业投资公司,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融资平台。健全吸引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农业的机制,发布《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指南》,调动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的积极性。三是培育农业农村市场主体,构建农村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扶持培育龙头企业,构建以产权为纽带、以农户自愿联合为基础、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大力引进市内外的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
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实施市域高速公路网、多通道路网、县道公路网、旅游公路网、加密乡村公路网等“五网”建设,初步建成连接城区、覆盖乡村、城乡一体的交通设施体系;加快“三轨九路”建设,建立市域现代交通体系;推动城市公交向农村延伸,实现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加强农田等基本建设,加快城乡垃圾污染物处理、污水处理、园林绿化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认真做好水、电等基础设施全面配套,实行了农村垃圾集中处理。
以建立城乡统一公共服务制度为着力点,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出台《关于深化城乡统筹进一步提高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的意见(试行)》,探索建立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分类供给、经费保障、设施统筹建设、民主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五大机制,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逐步建起城乡一元化户籍制度,健全完善统筹城乡就业的普惠、扶持、援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工作责任等体系,从市到村建立了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制度、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少儿住院互助金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统筹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帮困助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农民教育与培训、教育强乡镇、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城乡学校结对子百万学生手拉手活动、稳步推进免费义务教育试点”,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实施乡镇公立卫生院、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建立了农民工、低保人员惠民药店和医疗服务网点,农村药品监督供应“两网”覆盖面达100%。
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为保障,加快公共管理向农村覆盖和延伸,促进城乡管理体制一体化。把建立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着眼于促进公共管理和服务向农村覆盖和延伸,先后对规划、财政、交通等30多个部门的行政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调整,初步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管理体制。深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实施并联审批和集中办理模式。开放各级党委常委会(全委会)、人大常委会、政府(部门)常务会,邀请相关代表列席,就相关问题建言献策。探索建立农村新型治理机制,健全完善了村民自治制度和村民议事会制度。
下一步,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成都将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先行先试,以建立三次产业互动的发展机制、构建新型城乡形态、创新统筹城乡的管理体制、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探索农民向城镇转移的办法和途径、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促进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为重点,加快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系统、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成都。
市内专家、学者和相关区(县)、
部门负责人贡献才智
统筹发展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覃发树在题为《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努力构建攀枝花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发言中建议:一是提高认识,增强推进城乡统筹的紧迫性。二是开展专题研究,尽快研究制定配套政策。着力在政策、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突破城乡制度障碍,以改革创新精神,制定出台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机制。围绕土地使用权和宅基地合理流转、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失地农民再就业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保、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一元化户籍管理等工作出台相应配套政策。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统筹城乡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领导机制,落实人员、编制和经费,建立考核责任体系。四是以土地为突破口,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的新机制,通过创新耕地保护机制,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验,探索农村房屋产权流转的办法和途径。
仁和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可红在题为《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优美和谐新仁和》的发言中认为:近年来,仁和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以城乡经济、基础设施、生活保障、社会发展、市场体系、政策机制为重点的六个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走上科学发展道路。一是围绕城乡生产力的提高,推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推进以橄榄坪园区为重点的“一区五园”建设,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形成了一批支柱产业和农副产品基地。不断推进“一线四点”建设,大力发展精品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商贸物流、近郊休闲服务等配套产业,推进了现代服务业进程。二是围绕农民生活条件的改善,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北联南扩”建设,扩大城市规模;把交通一体化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三是围绕民生问题的解决,大力推进生活保障一体化。全面推行区、乡(镇)、村三级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度,建立了农村低保、农村住房保障、教育资助、农村医疗救助等制度。四是围绕居民素质的提高,大力推进社会发展一体化。五是完善流通网络,通过构建城乡市场体系、加强城乡市场对接和建设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推进市场体系一体化。六是围绕要素流动的自由,大力推进政策体制一体化。以深化户籍改革、发展土地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等为载体,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有效推动城乡共同繁荣。
米易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白治民在题为《推进城乡互动 统筹城乡发展——米易县统筹城乡发展探索与思考》的发言中介绍:作为省、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米易县,通过扎实开展以三级联创、创建文明村、星级农户评选为主要内容的和谐家园主题试点活动,将城乡作为有机整体,努力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以晃桥现代烟叶示范基地建设和普威烟叶新区开发为契机,探索土地规模经营方式;在攀莲、草场等乡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探索“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积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动二三产业与农业互动。按照“一产抓现代农业、二产抓优化升级、三产抓聚集活力”的思路,倾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农业产业园区和攀西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为切入点,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尝试“农民变市民”,积极推进农民进城入镇居住和适度集中居住,实行土地流转相对集中经营,提高城镇化率。坚持教育卫生适度超前发展,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向农村延伸,初步实现了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逐步实现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由城镇职工为主向城乡居民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下一步,将坚持“建设特色经济强县、构建和谐米易”的发展战略,致力推进城乡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融合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初步实现公共服务资源全民共享,人民大众将获得均衡的发展机会。
“三农”研究
市人民政府研究室主任田川在题为《攀枝花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的发言中认为:面对攀枝花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还存在大格局尚未建立,资源浪费和生产污染情况较严重;农业投入效益未能充分体现,农业基础仍较薄弱;农业监测工作较落后,农产品市场良莠不齐;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政策导向不力等问题,必须要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契机,用先进的循环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创新的体制和灵活的政策、有针对性的举措和务实的作风,通过发展精准农业、都市农业、微生物农业、有机农业、设施农业、质量农业等建立高效农业发展模式;通过种植复合型模式、种养复合型模式、生产加工复合型模式、山地立体农业模式、农工互补型模式建立循环农业产业模式;通过创建小循环抓好生态农户建设、创建中循环抓好生态村建设、创建大循环抓好生态乡镇建设构建循环型农村生态,努力开创全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效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市农牧局副局长温波在题为《对推进攀枝花新农村建设的思考》的发言中认为:面对攀枝花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分基层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有待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科技支撑仍需加强、劳动者素质亟待提高,农业农村发展融资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建议通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加快推进倾力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以创造政策条件、提供市场营销平台、提高粮食作物产量、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以及提供智力支持等措施,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突出加强“水、电、路、气、房”五项建设,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探索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加强面向农民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与城市接轨,城乡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加强农村教育培训,多形式、多渠道提高农民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以完善财政支农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市场,降低农村小额信贷利息,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提高贷款贴息限额等措施,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推行“以大城市带动小农村,以大工业带动小农业”的新农村发展模式,促进城乡统筹协调科学发展。
工业环保
市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罗昌轶在题为《优化完善工业园区产业布局、推动攀枝花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发言中认为:加快全市工业园区建设,优化园区产业布局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以资源型产业的新发展为目标是优化攀枝花工业园区产业布局的关键。但攀枝花市工业园区产业布局存在点多面广,未形成统一的产业布局体系;主业不突出,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结构单一,抵御经济波动风险能力弱等主要问题。要实现工业园区产业合理布局,应高度重视如何用大园区、大资源产业的新理念来指导优化完善全市工业园区的整体布局;如何围绕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循环、高效利用开发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链和布局合理的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格局;如何做到工业园区布局与城市发展、城镇化建设、农业产业、旅游业发展等规划的有机衔接;如何依托交通主干线及机场,开拓通道交通经济带,带动沿线地区工业园区产业布局。要实施资源型产业新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建议认真研究实施资源型产业新发展的全市工业化战略及打造钒钛大工业园区构想的可行性;统筹兼顾、调整制定全市园区产业布局规划;整合全市各类工业园区产业,壮大主导产业;调整园区产业结构,健全产业发展体系;制定工业园区产业合理布局发展评价标准;开展园区与城镇化融合互动发展试点示范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市环保局教授级高工、享受政府津贴专家唐士豹在题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环保的思考》的发言中认为:针对企业环保意识、守法意识淡薄,靠治理、监管改善环境质量的措施不够,造成环境空气质量较差的城市工业布局现状不甚合理等原因依旧存在,环保队伍及其能力建设的基础还不牢固,尤其是农村基层环保的组织机构薄弱等问题,环保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应重点关注加强城乡污染综合治理、防止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加大水污染防治、做好饮用水源地的保护,重视大型尾矿库、堆场的安全和污染,节能减排工作不能放松。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环保部门应对招商引资的污染严重项目进行前置审批,落实用好污染严重项目的一票否决权;做好总体规划,注重研究城乡一体化的工业空间布局,明确工业项目所在区域主体功能和生态环保规划,建立预防、避免局部规划无序所造成城乡资源浪费和环境二次污染的协调机制;严格执法、加强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为新一轮开发和建设开展前瞻性的调查研究,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不断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用先进的手段提高执法的力度。在实施中要以科学规划为重点,以发展环保产业和技术为支撑,以环保基础建设为载体,以完善服务为主要手段,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持续、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的攀枝花。
财政支撑
市财政局局长刘德顺在题为《充分发挥财政职能、统筹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言中认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努力发展经济、积极培植财源,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提供财力保障。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巩固财源基础;大力支持第三产业发展,壮大财源群体;切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合理配置财源等措施。二是建立保护机制、切实增加投入,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提供政策保障。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战略,建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投入法定保护机制,提升农业发展能力;建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的稳定机制,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创新运行机制、理顺管理关系,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提供体制保障。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着重从基本生产条件类、管理服务类、农业保护类、生态资源类和农村发展类等方面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支持发展农村乡镇银行,探索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等,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完善财政困难县增收奖励政策和财力性转移支付政策,强化激励约束机制。
城乡交通
仁和区交通局党总支书记李卫平在题为《攀枝花市统筹城乡客运问题研究》的发言中认为:面对城乡客运“统筹难”,大型国有客运企业“龙头”作用发挥不够充分,职能部门执法口径、宽严尺度不统一,站场站点、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等制约和限制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推进的问题,必须加快攀枝花统筹城乡客运发展。一是尽快出台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的政策措施,消除某些行业行政管理法规产生的政策障碍和壁垒,为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创造政策空间。特别是出台农村公交与城市公交享受同等待遇和财政优惠的政策措施。二是尽快出台符合实际的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方案、制定颁布相关的优惠政策,支持合法客运做强做大。可按“公交客车营运主干线路、覆盖主要城区;班线客车营运长途线路,连结县际交通;农村客运连接县区城乡”的原则,建立“体系一体、城乡衔接、分区划块、独立经营”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模式。三是引进或组建新的公共交通客运企业,使攀枝花市大型客运企业增至3-4家,培育形成合理竞争的市场营运新格局。推行线路补贴办法,测算线路补贴标准与线路要素打捆,向社会公开发售,以市场化手段配置客运市场资源,政府主管部门加强监督。四是要标本兼治,有效解决非法营运车辆扰乱客运市场的问题。五是加快全市站场站点、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村站场站点、道路的建设,为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土地经营
市农牧局农经站助理农经师谭旭红在题为《攀枝花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思考》的发言中认为: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互补、实现城乡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作用。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处理好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关系,应具备非农产业发达、城镇化水平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得到加强、经营者和农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等条件,应尊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经济规律。面对攀枝花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总体程度不高,对发展规模经营的认识不足、地区行业发展不平衡,规模经营发展机制未形成、运作不规范等问题,要加快推进攀枝花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加大宣传培训,提高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认识;二是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证书换补发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市场,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四是培育规模经营主体;五是加强改革创新,积极探索规模经营配套制度建设;六是加强领导、制定政策,优化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环境。
基层党建
仁和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罗斌在题为《仁和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探讨》的发言中认为:面对基层党组织设置与布局不适应、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不适应、党建工作要求落实状况不适应、党建工作理念和体制不适应等问题,应破除城乡党建统筹发展的体制障碍,构建基层党建新格局。一是着力整合地域资源、行业资源、城乡资源,探索“村企联建”、“在产业链条上建组织”、机关事业单位与建制村“结对共建”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模式。二是从实现基层党务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农村干部培育本土化、通过选派大学生村官实现基层干部的知识化、实现农村基层干部交流常态化等方面提升党员干部素质。三是从树立城乡党建协调发展的整体观、树立与时俱进抓好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观、树立所有党员都是党内生活主体的激励观等入手,不断改进党建工作理念。四是从规范管理考核机制入手,实现城乡党建工作规划、管理、考核“三统一”。五是从巩固现有载体活动成果、深化拓展“党建联姻工程”活动内涵、鼓励机关和农村帮扶对子党组织主动创新等方面丰富活动载体形式,切实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城乡党建统筹发展。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浩)16日,省统计局正式揭晓2008年全省县级经济综合评价排位,攀枝花市仁和区名列全省第15位,居山区县级经济综合排位榜首,盐边县和米易县分列全省山区县第5和第8位。由于农业人口不足30...
米易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米易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