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三大保障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赵升华
9月8日下午,高坪区万家乡邵家坪村“脱贫攻坚坝坝会”在村委会院坝内举行。贫困户、业主代表、易地扶贫搬迁户等100余人齐聚一堂。“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区级部门、帮扶单位、乡镇干部、驻村干部、村民齐心协力,通过产业扶贫、住房改造、金融扶贫、结对帮扶、政策兜底等方式,全力推进精准脱贫工作。”……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总结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为下一步的精准脱贫献计献策。整个会议一直持续到傍晚。
产业培育稳增收
当天下午,记者在邵家坪村看到,阳光洒满整个小山村,绿油油的紫薯藤漫山遍野。该村种植大户张敏告诉记者:“这是越南紫罗兰紫薯,营养价值高,市场行情好。再过一段时间,全村200亩紫薯就要收获了。”张敏说,他将对村民种植的紫薯统一按照每公斤4元的价格收购,并为该村32户贫困户设立了动态贫困股,每年贫困户可按比例分红。这不仅让村民尝到了在家门口挣钱的甜头,还坚定了脱贫的信心。
邵家坪村是典型的贫困村,耕地面积少,村民以传统种养业为生,贫困人口占到全村总人口的近一半。为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当地引进业主,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鼓励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土地等入股合作社,通过分红、到合作社打工的形式实现脱贫。如今,该村规模种植紫薯和花椒1000余亩,吸纳100余户村民(包括全部贫困户)参与其中。
“三大保障”安民心
“拆除旧房住新房、新房盖上娶新娘。村组道路户户通、世代不忘谢党恩”。在邵家坪村,如今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走进村庄,随处可见一片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挖掘机、搅拌机发出轰鸣声,村民的欢笑声不绝于耳。“邵家坪村过去房屋破旧,全村95%以上的人口都住在30年前的老房子里,有的房子甚至已成为危房,根本不适合居住。全村几乎没有一座像样的楼房。”提起过去该村的情形,该村“第一书记”刘长青感叹不已,为了让贫困群众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当地政府及帮扶部门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贫困群众解决出行难、饮水难、居住难、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
“如今道路宽了,饮水安全了,新房子盖上了,看病也方便了。”贫困村民杨碧琼提起现在的变化,笑得合不拢嘴。
刘长青告诉记者,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该村完成危房改造30余户、易地扶贫搬迁6户;便民路连通家家户户,安全饮水、大病医疗救助实现了全覆盖,再没有一名孩子因贫失学。
良好习惯正养成
“邵家坪村自然条件较差,是典型的高山村、旱山村,群众主要收入来源靠外出务工和传统种养业。”刘长青介绍说,脱贫工作开展后,该村将贫困群众思想教育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扶贫先扶志。”刘长青说,只有贫困群众的思想观念改变了,才能有向前看的眼光;只有贫困群众的眼界开阔了,才能激发脱贫的积极性。为此,该村采取“白天干工作、晚上开夜会”的方式,深入到每家每户,讲政策、传精神、鼓信心、解困难、聊真心。同时,开展文明新风教育活动、环境卫生评比活动、孝道文化宣讲活动等,帮助村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该村还组织村干部及村民代表到该区会龙镇花椒产业基地学习技术,定期对本村党务、村务进行公开,每周对贫困户的清洁卫生、社会风气进行打分评比等。一系列涨知识、增信心、树新风的活动,让村民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好转。如今,干部的腿勤起来了,贫困群众的腰挺起来了,村民脸上的笑多起来了。
“脱贫攻坚不是简简单单地报个数据、随随便便地做个冲刺就能做好的。要做到贫困群众稳定脱贫、不返贫,思想教育是关键。”刘长青说,如今,村民“等靠要”思想明显转变,邻里和睦、守礼谦让、尊老爱幼的好风气正逐渐养成。
今年8月19日,全区脱贫攻坚观摩学习现场会在邵家坪村召开。该区各乡镇“一把手”对该村脱贫攻坚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赞扬。
新闻推荐
1、食品安全成为第一要素用最好的原料,用心地去做健康安全的食品。伴随餐饮业数字化、互联网化,社交化进程,食材可溯源,制作可监督,安全可把控、体验可分享,安全不再是靠政府监督,媒体监督、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