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登科,窦燕山教子以德 因材施教,鬼谷子授徒以智
话引子日前,一部关于中国教育入英国学校的纪录片,正掀起中英两国有关教育的争论。5名中国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公立学校博航特中学对50个13-14岁的英国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结果却“水土不服”。在预告片里,老师把学生训哭,学生也差点把老师逼疯。
中式教育在英国的“水土不服”,既有文化的差异,也有理念的不同。中式教育(即传统的教育方式)的精髓概括起来,无非四个字:言传身教。而一般的理解,身教的意义又胜过言传。这其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家教所起的作用,尤其不可忽略。
父教。南宋学者王应麟编写的启蒙教材《三字经》有云: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说的是窦燕山教子有方,把五个儿子都培养成了美名远扬的人才。窦燕山,原名窦禹钧,五代后晋时期人。据说窦燕山年轻时品性不好,以势压贫,有贫苦人家借粮食时,他小斗出,大斗进,极尽盘剥。由于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30岁,还没有子女。窦燕山也为此着急,一天晚上做梦,他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恶名彰著天曹,如不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还会短命。窦燕山醒后大为恐惧,从此痛改前非,经常救济穷人。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下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不仅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先后登科及第。民间的吉祥话“五子登科”即来源于此。
母教。除了伟大的孟母,春秋时代楚国贤相孙叔敖的母亲,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女性。孙叔敖是贵族出身,其父死于高层间的权斗,母亲带着年幼的孙叔敖避难他乡,童年生活极其贫困。有一次,少年孙叔敖出门的时候碰见了一条两头蛇,赶紧杀掉并埋了起来,然后回家对着母亲哭泣。母亲问怎么回事,孙叔敖说:我听说看见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我刚才就看见了。母亲又问:蛇呢?孙叔敖说:我害怕别人看见而遭殃,杀掉埋起来了。母亲说:不用怕,你这一举动出于善意,上天也必会保佑你。母亲这番话,不仅仅是宽慰孙叔敖,实际上也是在教导他舍己为公的价值取向,这对孙叔敖日后成长为一代政治家可以说影响巨大。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除家教外,师教也是教育重要一环。春秋战国时期的奇人鬼谷子,其教学方法就别具一格,他总是让学生们共同去做一件事,借以考察学生的擅长,以便因材施教。有一天,鬼谷子把孙膑、庞涓叫到身边,对他们说:我每人给你们三文钱,去买些货物,不管是什么,只要能把我三间房子堆满就行。庞涓到集上一看,货物太贵了,三文钱不论买什么都没法把三间屋子堆满。后来只得挑了一种最便宜的、最占地方的灯芯买回去,可仍然不能堆满三间房子。这个时候,孙膑还在那里蒙头大睡。到了傍晚,孙膑才懒洋洋的上街,从集上买了三根蜡烛,分别放入三间屋里,点燃之后满屋通明,烛光四溢。鬼谷子以此知道了两个弟子的高下。
身教的最高境界是德教,以自身的高尚品格感化他人,使人自然向善。《论语》记载,有一次子路问怎么才算君子,孔子说: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修养自己。子路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回答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安乐。子路仍不放弃,继续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回答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以做到呢!
新闻推荐
据早年京都报纸刊载,民国七年(1918)7月8日,北京西直门外高梁桥村一个名叫张秋岩的捕鱼人,在北河中意外捕得一条重约40余斤的大鱼,自然喜出望外。而且不止于此,待其将大鱼抬至岸上宰割成小块零售时,又在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