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成书见辛勤——序肖孟《古镇大安》
(肖孟著《古镇大安》,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潘大林
肖孟兄又一本新著即将付梓,政务之余,作品不断,足见他的用心良苦和勤奋努力。
这本《古镇大安》,说起来还多少与我有关:肖孟兄与我喝茶闲聊时,谈起他想写些关于平南大安镇的文章。大安是西江沿岸的著名大镇,有着众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被国家文化部定为“民间文化之乡”,面对如此一个乡镇,如果是只写一些文章,未免太可惜了,因而我窜掇他:何不为大安专门写一本书?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有充分的理由的,因为肖孟兄曾任大安镇党委书记,无论从宏观到微观,他对此镇都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加上他长期醉心于社会经济研究、醉心于舞文弄墨,刊行过多本专著,有很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写关于大安专著的合适人选,几乎非他莫属。
我此言一出,他倒没有马上表态,我见他公务繁忙,也就以为此事不过说说而已,遂点到为止。没想数月之后,肖孟兄跟我说写大安的书稿已初具规模,正在进一步修改,待基本定稿,还要让我再帮他写一篇序。他这么一说,着实让我吃惊不小,如今书稿摆到我面前,细读之后,心中更是不得不敬佩肖孟兄的用心和勤奋。
俗话说,小小麻雀,五脏俱全。有着数千年农耕传统的中国,一个小小的村镇往往就是一面镜子,解剖起来,中国社会的一切优点与缺陷、问题与症结、根源与流向、黯淡与辉煌,几乎都可以从中找到遗传的基因。因而许多社会学家都致力于村镇研究,并且硕果累累。最早并且最具影响力的关于村镇的专著,无疑得数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一书,这是七十多年前作者留学英国时用英文写就的博士论文,一经问世,便成经典之作,一版再版,至今仍然是中外许多大学社会学系的必读书。由此滥殇,其后佳作时现。近年国内推出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等颇具影响的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如果说费孝通先生的著作关注的是农村的经济状况,着重的是学理分析,是严谨的学术论著,那么后二者关注的则是农村农民的生存困惑,着重的是底层叙事,是文学色彩的沉思。
而乡镇与一般的乡村相比则又有所不同:乡镇是中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起着上传下达的政治功能,既以农业经济为根基,又承载着现代工商业的因子,既有散落的民居村落,又有共聚的墟镇集市,既有七站八所的行政机关,又有以血缘为纽带的姓氏宗族,既有现代影剧院等娱乐方式,又有地摊式的民间文化样式……
肖孟兄的这本《古镇大安》写的就是一个镇,并且是一个古镇,因而与上面提到的那些专著相比,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它更偏重于古镇的古,偏重于文化历史的遗存,仅从全书的篇目,就不难看出端倪:从古镇的印迹、风情、蟋会、味道,到名人、街民、轶事、新貌,它把古镇的历史娓娓道来,从传说为乞丐助造的大安桥,到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列圣宫;从粤商集聚的粤东会馆,到青砖黛瓦的古代民居;从源自道光年间的消防节,到盛极一时的唱粤曲、挂花灯、牛歌戏、赛龙舟、抢花炮等民间演艺;从鲜美异常的腊味、蒜香浓郁的辣椒酱,到挂名象山的桂林米粉、韵味醇厚的大安烟叶;从精于芪黄之术的一方名医、世代书香的名士,到扶危济困的名绅和进士出身的名师……说起名师朱方辉,我与他多少还有点因缘:前年在编选《贵港历代诗选》的时候,曾到武林朱方辉故里去寻访,意外得到其族人所赠的一册《朱方辉诗选》,不禁大喜过望。从书中得知,朱方辉曾于清末(1907年)任桂林优级师范学堂(广西师大的前身)教习,他任教之际,正是我祖父在该校读书之时,因而我祖父极有可能就是他的学生。朱方辉有一首诗吟咏前师范学堂校舍里的古椿树,表达了他对百年树人的期许:“十年树木百年人,自古奇才世所珍。纵阅沧桑经几度,依然枝干茂千春。风雷冲击神灵护,燕雀争栖造物瞋。天意故教成大器,南华莫笑枉轮囷。”
读完肖孟书稿,我既为作者深入细致的田野考察感到由衷的敬佩,为大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存感到高兴,为生活在这种浓郁文化氛围中的大安人感到幸运,也为大安镇有肖孟这样热心为它作传的人感到欣慰。放眼书海,各种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真正以散文笔调为一个乡镇立传的书不会太多。文化遗存是一个地方的精神血脉所在,是民间历久弥新的深远记忆,仅仅基于这一点,肖孟兄的这本《古镇大安》,就会是一本很有价值的书,是能让人记住、能让大安人永远珍视的书。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