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个过程
□汤勇
很多教师都希望把孩子变成我们所希望、所期盼的那样,这事实上是不可能的,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 孩子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有的孩子轻而易举就能够获得高分,有的孩子即或是老师手把手教,他都不可能获得一个满意的分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其他方面就没有特长、没有能力、不具备天赋。有可能,他是未来的运动健将、将来绘画的高手、今后唱歌的奇才……
如果我们非要整齐划一地让每个孩子都达到为他们设定的目标,比如,一定要让他们达到某一个分数, 而且很坚定地让他们必须达到, 这实际上就是用分数这把唯一的尺子去丈量每个孩子,最终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孩子被划到差生行列, 让他们的自信心完全丧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对他们是极不公平的。
其实,说到底,教育就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每一个孩子的潜质、能力和天赋,让他们的潜质得到挖掘、能力得到提升、天赋得以开发;发现每一个孩子的特点、优点和闪光点,让他们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美好的更加美好;发现每一个孩子的弱点、缺点和不足,并尽可能让他们意识到, 而且不断地克服和改正。
教育就是一个唤醒的过程。 有一则寓言流传世界,至今不息:一位印度老人对小孙子说,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两只狼,他们残酷地互相搏杀。一只狼代表嫉妒、愤怒、骄傲、害怕和耻辱;另一只狼代表善良、温柔、希望、感恩、 微笑和爱。 小男孩着急地问:“爷爷,那么哪一只狼更厉害?”老人回答:“你喂食的那一只!” 你想要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你“唤醒”的是他心灵的什么东西。
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 “唤醒”,唤醒孩子的内在潜质, 雅斯贝尔斯认为, 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最终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东西, 而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认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唤醒孩子沉睡已久的潜能, 使孩子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唤醒孩子强烈的自尊、自信心,使孩子能够抬起头来,阳光、自信地面对每一天;唤醒孩子自强、自律、自省的品质,使孩子在学会自我管理中增强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的动因;唤醒孩子自主参与、协作团结的精神, 使孩子呈现出璀璨斑斓的个性色彩; 唤醒孩子做人的良心与良知, 使孩子道德的善根自由自在地生长。
教育也是一个等待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植物的生长有其自然规律,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而需耐心等待。每一个孩子摆脱幼稚,告别无知,健康地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他更需要我们怀有一颗爱心,耐心等待他们成长。
“慢养孩子”是著名成功学大师黑幼龙的家教心得, 他说:“养孩子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肖川说:“学会等待, 意味着教师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意味着能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气躁,不指望一次活动、一次谈话,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慢一点,慢一点,再慢一点。多给孩子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给孩子一个交流的平台,多给孩子一次改错的机会,多给孩子一份成功的希望, 多给孩子一丝成长的自信和勇气,让他们充分地思考,让他们自由地体验, 让他们尽情地玩耍,让他们幸福地想象,或许,教育将更加精彩, 教育的奇迹将会在等待中发生。
教育还是一个成全的过程。 教育的功能在于育人, 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所有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促进人的主动发展,促进人的终身发展。
既然是一种成全, 就应该着眼于孩子的成长, 而不能仅盯着孩子的分数和成绩, 仅局限于孩子的成才与成功, 因为教育不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成才,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人。因为孩子的成长永远比孩子的成才重要,孩子的成人永远比孩子成功重要。
既然是一种成全, 办学不能办成世界杯, 教育要搞奥运会。 奥运会有300多块金牌, 每一名选手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参加比赛,展示特长,展现自我,教育需要这样一种百花齐放成全每一个人的生动局面。然而,传统的教育认识和理念,往往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无所不至、无所不能、无所不包的, 一切教育目标都可以通过真正的教育技巧来实现, 这恰恰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冲突与较量的内核之所在。
印度哲学家奥修说: 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真正的教育是一种潜教育, 就是于无声处响惊雷。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
新闻推荐
记者探班好莱坞情景喜剧片场,发现——— 现场观众负责为美剧献声
《成长的烦恼》《老友记》《好汉两个半》《生活大爆炸》……这些名字对于身为美剧粉丝的你,是不是都如雷贯耳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情景喜剧。现场观众的笑声,也是情景喜剧的一大特色。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