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上接版我们是从北门拱极门走进古城的原有的四座古城门

凉山城市快报 2016-08-04 17:53 大字

(上接A14版)

我们是从北门拱极门走进古城的,原有的四座古城门,只剩保存较为完好的北门和西门永清门了,当然还有一段完整的古城墙,墙体夯筑外砌石条,青石板铺就的古街巷向东而行,依然留存古老街区的肌理,与街道两旁的晚清建筑群交相辉映。陪同采访的子长县委宣传部的王海清俨然是最好的向导:“早在宋朝的时候,这个地方就取名叫‘安定寨\’,意为平稳安定。随着时代变迁,安定寨升成了安定堡,安定堡又升成了安定县。”

本文将详细讲述的钟山石窟,正与安定镇隔河想望,位于古镇以东的钟山南麓上。这里距今天的子长县城瓦窑堡15公里,因地势上部陡峭,下部平缓,其状仿如倒扣之钟而得名。钟山石窟始建于晋太和年间,距今已有1600多年,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千年凿建而成;史料记载石窟共有18窟,从已发掘的5窟看,石柱四周和石窟四壁的雕像,密无间隙;虽经过千年时光,却依然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被誉为“第二敦煌”。

在青灰色的钟山石崖上,石窟的取向坐北向南,东接“清风明月”戏楼,南临秀延河,北靠钟山,西望安定古城。石窟内一块石碑记述:“邑石宫寺者,前俯河唇,上薄钟山,洞宇幽深,楼阁重叠,西眺城邑,东望平皋,山川之所回薄,云霞之所沃荡,信边方一胜景。”一弯河水从寺前潺潺流过,河滩地上的桃树泛着新绿伸展开去。

若不是刻意来拜访,或者也不顾路边旅游广告的诱惑,谁知道大山里的这方神圣。

当地史书记载,钟山石窟最早称为万菩萨堂,后名石宫寺、普济院、万佛岩、大普济禅院。石窟“丹素炫彩,金玉垂辉,佛光普照,僧众云集,阁楼峻丽,蔚为壮观”。兴盛时期“占地三百六十垧”,“北辖葭州(今陕西省佳县),南统骊山(今西安市临潼区),下院遍及四方”。简约的文字,实在没有形象来得生动。

我站在安定古城的高墙上遥望过去,映入眼帘的是六边形七级砖塔,静静矗立于钟山的顶部,仿佛是一个指引。跨桥而来,是一处开阔的广场,钟山石窟牌楼一下把人带入远古的时代:牌楼正面刻联“开方便门,登欢喜地”,横批“鹫岭飞来”;背面刻联“自汉自唐几千载相传胜境,为神为佛亿万年永固皇图”,横批“汾川胜境”。

穿过牌楼,走进山门,门楣上“石宫寺”三个字清晰可见。山门上坐落着三官楼,气势巍峨。绕过烧香坛基,呈现在眼前的便是万佛岩了。

B石窟略呈弧形排开,因地理位置遥远而留存至今

古人的建筑水平,是让今人看得越多越被折服的。这一点上,民间能工巧匠在面对宗教建筑时尤不敢怠慢。钟山石窟纵轴式的布局,主要建筑全部安排在一条中轴线上,依次为广场、牌楼、三官楼、山门、敬香坛、万佛岩主窟、万佛塔等,由低到高就势而建。从布局的讲究来看,浑然天成的技艺表现出智慧的高超。

当同行们还在观看纪录片时,我已经迫不及待,沿山门直端上到半山,来到一大片垂直石壁下的万佛岩。耳边隐约听见纪录片中字正腔圆的解说,万佛岩是因为石窟内有石雕佛像近万尊而得名。

岩壁底端,是略呈弧形排开的6个石窟。中间的最大,我先去把两旁石窟不大的看过。陪同的一位年轻导游看出了我的行迹,是想把最多的时间和最好的感受,放在最后;她也就没有详细背诵早已熟悉的解说词,只是简单提示几句,任我独自揣摩观望。

一号窟被当地人称为观音菩萨殿。观音菩萨像一眼看去就知道是新塑造的,因为色彩的鲜艳,与周围石壁上大多风化的佛像,是完全不同时空中的作品。倒是洞口外一个玻璃柜中,可见披着袈裟、留有胡须的西域和尚,颇像是电视剧里的达摩祖师。有居士牵强附会地说这是达摩现身,还刻意用了玻璃框范保护,遂成有趣的花絮。

二号窟经发掘整理,尚有一些保存完好的石雕,除众多小佛外,还保留有护法天王及太子出家等,雕刻手法细腻,形象逼真。东壁一组佛像,人物面部清晰,表情丰富,四个人像中最大的道人打扮,其余三人有僧有道。

四号窟石洞较深,阴气袭人,无人敢进,民间相传此洞连通到十八里外红石岇沟,现用砖石封闭起来。既出于安全考虑,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五号窟内四壁保存了40多尊浅浮雕佛像,多数风化剥蚀比较严重,惟前壁有两尊护法天王尚存。

六号窟位置在五号窟斜上方,是一个天然的石窟,当地人叫石埯,窟内残存造像10余尊,靠内壁的石佛像已风化,窟口周围的小石造像却保存完整,证实了石崖的干湿度决定风化程度。同时还证实了当初建窟就是在六号窟这样的天然石洞或石埯里开始的,因为有这种石埯,可以节省材料和人工,而且地质情况明了,便于施工掌握。

以地理位置而言,如同甘肃的敦煌、麦积山一样,子长的避远使得钟山石窟得以留存至今;并且,干旱的环境亦成为天然的保护,使得石佛历经风沙荡涤仍神采奕奕。

这几窟,是陪衬,是呼应,要烘托主窟的宏大,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朝拜空间。

C释迦牟尼佛在三个时空中的表情,清心如一

不费猜测,最精彩处当属三号窟了。

三号窟即万佛岩主窟,是寺院里的大雄宝殿。窟内万尊佛像色泽依稀,千姿百态,排列错落有致,造像以简练概括与丰富细腻的手法相结合,是宋代石窟最高境界的一种体现,具有精妙的造像艺术价值。它以永久的造型,展示了中国人内在的精神和理想的审美,形成有主有从、有衬托有照应、有节奏起伏、有微妙变化的统一的艺术世界。

这里,仿佛只属于佛的世界,目力所及之处,全部是各种各样、千姿百态的佛像;

这里,雕塑形象优美,内容丰富多彩,艺术特色鲜明,规模宏大且气势磅礴。

我屏息静气,又有点目瞪口呆——完全被眼前的场景所惊叹、感动、震撼!

窟内呈矩形,大约200多平米。坛基前后有八根一米见方的方形石栏接地连顶,排成两行,系造窟时预留的支撑顶板的石柱。石柱四面又成了造像的平台。四壁及挺立的八柱之上,万佛森列。大型的佛像采用"石坯泥塑",即先打好石坯,做出大致的轮廓,然后缠上苧麻,裹上一层渗有麻、干谷草等韧性物质的泥,使得雕塑对象变得柔软可塑,便于准确表现人物形象。石柱上的小千佛,则是直接在石头上塑像,少了许多工序。

尤为精彩的是,佛坛中心是三组大型佛雕像。佛像都是释迦牟尼,分为释迦牟尼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呈现出一心修炼的不同境界。西侧大佛脚踏莲花端正其上,相貌端庄严肃,似在关注众生疾苦,表现出邪不可侵的威严。中间大佛法相庄严,头上螺髻排列规范,面庞略显清瘦,眉如弯月,双眉间有吉祥痣,鼻梁挺直,双目微微下视,双耳下轮垂肩,神态沉稳庄重,似笑非笑,高深莫测。大佛袒胸露腹,胯子上有三道项饰,身着通肩式大衣,腰下着禅裙,结跏趺坐于仰覆莲台之上,左手抚膝,右臂上屈,拇指与无名指作环状,食指与中指斜指向天,施说法印。东侧大佛双目下视,端坐于花瓣绽开的莲座之上,面部凝神静思。

仔细分辨,三尊佛像,均有3米多高,与佛坛天然相连。弟子像和胁侍菩萨与圆雕造像下莲台基底有切凿痕迹,显然是从别处搬移而来,造像时代与主雕像相同,艺术水平和艺术风格完全融合。

胁侍菩萨高约2米。右胁侍菩萨戴低花冠,微低头,稍侧身,似含羞带笑;身材曲线优美,连内在的文静也透露出来。左胁侍菩萨是顶戴花冠精美袭人,面相圆润俊俏;身上飘带缠腰,衬托起柔美的身段,动感和体态之美油然而生。

佛坛之上还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5尊佛像,可谓诸佛都在上了。

时间凝滞了。嘈杂安静了。心胸空灵了。眼睛清澈了。

毕竟场面开阔了许多,以至于,我们一行七八十人几乎拥挤在里面,恰好合适。大家轻声交谈与询问,导游肯定也受到某种情绪的感染,放低了嗓音,放慢了语速。

你看——石窟四壁众佛组构成的世界,堪比人世间的繁华:

前壁门洞两边的罗汉,有持法物的,有结手印的,有合目诵经的,有抚弄念珠的;有的恍然沉思,有的老气横秋,有的血气方刚,有的面慈心善,有的凶神恶煞。尤其那尊手抱幼狮的罗汉,狮子咬住他的耳环,疼得他嘴歪眼斜,但他仍让狮子尽情撒娇。

前壁顶端有三尊不同形态的自在观音,做游戏状,清闲自在,其肌肉圆润,衣带如风拂起,菩萨姿态安详,又具有一种活泼浪漫的气质。

右壁两龛中,佛座上药师佛面相慈善,仪态庄严,面部表情丰富,乌发肉髻,双耳垂肩,身着佛衣,佶跏趺坐,左臂支在大腿上,左手拿药钵,右手放置胸前,手心向下,做说法印。莲座下迦叶和阿难二位弟子双手缚拳侍立两旁,不知为何不是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

右壁还有佛陀涅槃图。释迦牟尼佛圆寂,头顶升起一朵祥云,云中又现佛影,寓意佛永生不灭。床头一比丘手扶佛头低首哀悼,床脚一比丘斜躺倒在地,悲伤之极;十大弟子神态各异,或哀泣号啕,或投身卧地,或寂然禅思,造像生动,惟妙惟肖。

总括而言,雕刻工匠们把石窟形制和造像有机结合一起,佛雕像塑造得使人望而起敬又不觉得冷若冰霜,既有佛的庄严神秘,又有现实人物的生动可亲,透露出介于人神之间的强大魅力。

D一条独特的石窟走廊,讲述着佛教的传播史

在钟山石窟采访的时候,我的思绪也顺着黄土地上的风徐徐滑动。在这样一个佛家圣地,谁不为之凝神静气、思绪万千?

2500多年前,悉达多·乔达摩王子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奠定了佛教最初的理论根基。在佛教传播的道路上,它们一路生根、发芽、壮硕。表现在真实的景观中,则是一处处石窟,从敦煌、麦积到钟山,再从云冈、龙门到大足,把这些石窟连成一串,就几乎是一部佛教的传播史,印度佛教经南北、陆海两路不断传播、扩散、经历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从西域到达河西走廊,再由河西走廊传入中原的佛教传播被称为佛教的东传。这条与古代丝绸之路相融合的佛教传播之路,浸染了民族文化的色彩,完成了佛教中国化的过程。那天在钟山石窟,王海清指给我看,那些人物像不像陕北人?他这一问,倒使我眼前的人物活跃起来。面对无言的雕塑,我尽可想象当初工匠们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塑造出人物的千姿百态,倘若一时想不出更妙的形象,干脆就把看到的牧羊人、耕田种地的同乡雕刻在石壁上,于是,这些农民就因为他们的辛勤劳作感动上苍而立地成佛。一座屹立千年的石窟,更是构筑了佛教传播的路标。

这种规模的石窟寺建筑群的概念源自印度,但是此时,早期佛教艺术的那种宗教神秘色彩越来越淡,(紧转A16版)

新闻推荐

南海舰队起航演练:潜舰联合突破“敌”封锁区

海军南海舰队新型导弹驱逐舰合肥舰、导弹护卫舰三亚舰、综合补给舰洪湖舰,4日驶离三亚某军港码头,随后将在南海某海域与潜艇部队展开潜舰联合突破“敌”封锁区、侦察与反侦察演练,拉开了海军年度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