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这是一本许辉和老子单独在一起类型的书老子是许辉的老

江淮晨报 2015-09-16 08:07 大字

这是一本“许辉和《老子》单独在一起”类型的书。《老子》是许辉的《老子》,不是别人的《老子》。别人有别人的《老子》,那也不是许辉的《老子》。譬如胡适有胡适的《老子》,王蒙有王蒙的《老子》,陈鼓应有陈鼓应的《老子》,任继愈有任继愈的《老子》,南怀瑾有南怀瑾的《老子》,奥德修(印度)有奥德修的《老子》,林语堂有林语堂的《老子》但那都不是许辉的《老子》。许辉的《老子》也不是他们的《老子》。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子》,或者有自己心目中的《老子》。这正说明了“道可道,非常道”恒久的定律。

《涡河边的〈老子〉》,书名泄露了天机和密码。一望而知,这本书是偏性情而非偏社会的,是偏感知而非偏规则的,是偏思想而非偏考据的,是一本散扯、散漫的闲谈书。这本书不是《老子》的文本研究,而是我个人化的感悟记录,是思想随笔。

初读《老子》是在小的时候。我母亲出生在淮北泗县山头镇王沟村一个还算富裕的地主家庭,对传统文化的学习自然是那个时代的传统。我父亲出生在淮北泗洪县梅花镇朱集村一个私塾先生家,虽然家境不甚富裕,但文化学习的条件还是有一些的。因此,中国古代的这些典籍,我小时候多多少少都能接触到一点。

之所以要来读《老子》,一是感兴趣,二是自觉有许多相关的体会和感悟,三是觉得文化的事情很神秘,四是觉得与老庄孔孟都是流域内的乡亲,虽然时间先后,朝代远隔,但都生长于淮河流域,齐饮一河水,共沐一场风,同枕一块土,自会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感受、感觉,思想之树的根基,总会有不少类同。

在我父母亲那个年代,念过书的人背诵几段古文是稀松平常的事。我母亲就可以直接背诵古文、教我古文,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经常能够把古文中的智语用到对话和谈论中,以此增加言说的分量。因此,能够认读中国古代经典,只需要语文小学水平。我们现在觉得古文有些难,是由于它并非我们学习的重点。

比照流域学的划分,把《老子》、《论语》、《管子》等放在淮河流域内言说,这是文化流域学的内容和方法。流域学研究是把流域做为一个整体或一个系统来加以对待,以河流为主轴,主轴的附近有许多子系统,或系统链;这些主轴及副主轴、子系统,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都有明确的地理范畴,边界十分清楚,不会混杂。这真的很好。因为这可以有全方位、多角度、多时空、多学科的叙说空间。依我看,这流域学就是一个神奇的筐,流域内的一切都可以往里面装。这正是我喜欢的大视野、大形式、大思路、大气象和大地域。

老庄孔孟生活在哪里?他们都生活在淮河流域。这是儒、道思想创始人不可更改的一大共同点,也是我阅读管仲、老庄、孔孟、墨翟和《淮南子》的兴趣点、兴奋点。

淮河流域的基本范围,2500年前和2500年后,大致上差不太大,特别是淮河洪泽湖以上的主干部分,自古以来没有大的变化:东至黄海,西到桐柏山、伏牛山、熊耳山、外方山一带,南至江淮分水岭、大别山,北与黄河分界。流域范围由西向东包括现今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江苏省、山东省部分地区……

——节选自许辉《涡河边的老子》

微评本书是许辉最新作品。包括对《老子》的感悟,相关淮河流域文化探以及涡河行记。正如作者在文中所写道的,把《老子》放在淮河流域背景下阅读,是要寻找、还原它的地理土壤,把《老子》放在散文随笔的形式下阅读,是要恢复、还原了它情感和日常俗世的气氛,把《老子》放在当下的时代前阅读,是要感受、还原它恒远的意义。作者说:“我读《老子》,写《涡河边的老子》,不是为了研究古文,而是为了寻找思想,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是为了启迪智慧,不是为了版本古音,而是为了感悟生命。”我想,这应该也是《老子》作品本身的意义所在吧。

新闻推荐

今夏高温为何如此“凶猛”?

近期,随着雨带北移,我国南方大部地区迎来持续高温天气,各地极端高温也频频出现。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未来南方高温模式又将如何发展?据了解,大暑节...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