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蛟龙”西南印度洋科考满载而归
据新华社青岛3月17日电 “随‘蛟龙\’潜海令人兴奋!西南印度洋地形极其复杂,感觉就像在冒着浓烟的‘石林\’里穿行。近4个月的科考,让同处于‘蛟龙\’号母船——‘向阳红09’船的我们,真正感觉到什么叫一条船上的人。”
结束100多天在大洋上的“漂泊”,踏上祖国坚实的土地,我国首批女潜航员学员张奕和赵晟娅告诉记者。
我国7000米级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圆满完成2014—2015年试验性应用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务后,于17日抵达位于青岛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并在此“安家”。凯旋的参航队员们受到热烈欢迎。
“来自国内外19个单位的参航队员,圆满完成了在我国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勘探区科考任务,共成功下潜13次,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航次现场总指挥、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主任于洪军说。
他介绍,在科学方面,我国首次利用“蛟龙”号开展了西南印度洋脊不同类型的热液系统地质环境特征、热液流体特性、生物多样性特征等方面的精细调查、观测和对比研究,取得了大量高精度数据资料和样品;首次发现多个海底热液喷口,为我国科学家自主开展深海热液环境下的生物、海洋地质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提供了支撑,为我国科学家引领国际超慢速扩张洋中脊深海极端环境研究提供了可能。
“此外,结合‘蛟龙\’号下潜科考作业,我们顺利完成了包括2名女潜航员在内的6名潜航学员的下潜培训。学员在生理心理适应能力、环境观察能力、水下通信保障和设备操作等方面出色完成了培训任务。这标志着我国潜航员队伍后继有人。”于洪军说。
“本航次第二、三航段历时近4个月,航行19536海里。1月16日至18日,我们遭遇了两个强热带气旋和西风带的‘夹击\’。当时,浪高7米,海水灌到驾驶台里,导致火警系统短路半夜报警。全体船员和科考人员团结一心度过了惊魂的三天三夜。”“向阳红09”船船长陈存本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