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基尼系数脱敏寄寓公平取向

百色早报 2013-01-21 04:48 大字

 

1月18日,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2003至2012年基尼系数,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称,中国全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2012年基尼系数为0.474,2008年基尼系数曾达到0.491,此后逐步回落。

无论是“埋在春天里”的悲怆,还是“死在编制里”的决绝,都反映出贫富差距悬殊的语境下,基于个人生存发展权益之上的自然焦虑。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弥合收入差距的顶层设计难免让人生疑。因此,这些年来,围绕基尼系数的猜测与传闻,一直甚嚣尘上。去年底,西南财经大学发布报告,称2010年中国家庭的基尼系数为0.61,而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和政府管理研究院共同发布的《2012中国省级地方政府效率研究报告》则显示,中国基尼系数已达0.5以上。

关注基尼系数,既是民生诉求,也是发展考量。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导致高收入群体有支付能力但缺乏购买意愿,而低收入群体则望物兴叹,消费拉动更为困难。基尼系数上的关切,不仅仅是个“钱”的问题:物质之外,还有橄榄形社会结构及良性社会心态问题。

时隔九年之后,国家统计局再度公示权威基尼系数。尽管这个数字是并不算漂亮的“0.474”,也尽管这个数字与日、德小于“0.3”、印度也只有“0.37”的现实尚有差距,甚至尽管这些数字也与民间测算、民众观感之间尚有高低不等的落差——但毕竟是对民意的因应。透过这些数字,公众既看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各级政府采取惠民措施后,中国的基尼系数从2008年最高的0.491逐步地有所回落,也看到“我国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紧迫性”。

对公众而言,基尼系数首次“脱敏”,定会被解读成“寄寓公平取向”的一个信号。一者,它启示我们的相关统计数据,要跟得上民众及发展的需要,从“羞答答”的传闻中走到台前来,哪怕数字再不好看,真相总比遮掩更得人心,说破了,天不会塌下来。经济要实实在在地增长,统计更需要抛去水分的数字。二者,正如论者所言,“在社会分配与系统分配双重不公叠加效应之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正面临着明暗交替的双重压力,公布真实的中国基尼系数,不仅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基本需要,更是为制度设计把脉的重要参考数据,数字胜于雄辩——0.474对争议不断的分配改革大局,无疑有着“催场”的重大意义。

基尼系数的纠结,就像我们当年对PM2.5的吁求,数字不是目的,治理才是根本。再客观的数据,总是理论或模型上的标点,无法代替柴米油盐的人生。越是对基尼系数看重,越说明公众希望有更公平而美好的生活,“国家统计局首次公布2003至2012年基尼系数”,但愿是宏观制度设计与微观权力作为纠偏与校准的第一步。

□邓海建

新闻推荐

“公务零接待”是正本清源之举

近日,甘肃省兰州市制定出台《关于全面实行乡镇(街道)村(社区)公务零接待的规定(试行)》,要求今后在全市范围内,凡是上级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各项工作,一律不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