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之恋,“天神”交会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
□新华社发10月19日,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左)和陈冬顺利进入天宫二号实验舱。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在合体3个小时后,两名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并将按计划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对接
如同太空中穿针引线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于9月15日晚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已在轨运行一个多月。神舟十一号于10月17日清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生升空,将景海鹏、陈冬2名航天员送入太空。
19日3时31分,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实现了成功交会对接。交会对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含一系列的步骤,让两个8吨多的“大家伙”在太空中以每秒7.9公里左右的飞行速度下完美对接在一起,过程无异于是在太空中穿针引线。
神舟十一号是在经过5次变轨后,到达天宫二号后方约52公里左右的位置,两个8吨重的“大家伙”进入自动控制状态,由飞船加速追赶天宫二号。为了安全起见,两个“大家伙”在距离5公里、400米、120米和30米共四个停泊点处减速调整。
在神舟、天宫追追停停的过程中两名航天员并没有闲着,他们首先回到返回舱穿上航天服并将返回舱和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关上。等到在相距120米的停泊点处,两名航天员处于随时备份状态,准备手动控制干预。到相距30米的停泊点处,神舟十一号飞船伸出捕获索,伸到天宫二号卡板上面,捕获索慢慢收缩,将飞船和天宫慢慢拉近,然后进行交会对接。
凌晨3时24分,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环接触,在按程序顺利完成一系列技术动作后,对接机构锁紧,两个飞行器建立刚性连接,形成组合体。
■合体
景海鹏第一个进入天宫
在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成功实现自动交会对接后,19日6时32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先后进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在向地面报告对接完成后,根据地面口令,两名航天员解开束缚带,从座椅上缓缓起身,依次打开返回舱舱门平衡阀和返回舱舱门,进入轨道舱。他们在轨道舱脱下舱内压力服,换上蓝色工作服。
完成各项准备后,景海鹏成功开启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实验舱舱门。随后,他们以漂浮姿态依次进入天宫二号实验舱。景海鹏成为第一个进入天宫二号的航天员。几分钟后,两人在天宫二号里向全国人民问好。
■科研
将进行十六项在轨试(实)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武平介绍说,此次任务的主要目的,一是为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轨运营提供人员和物资天地往返运输服务,考核验证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二是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形成组合体,进行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组合体对航天员生活、工作和健康的保障能力以及航天员执行飞行任务的能力。另外开展有人参与的航天医学实验、空间科学实验、在轨维修等技术试验以及科普活动。
在交会对接形成组合体后,航天员进驻天宫二号,组合体在轨飞行30天。其间,两名航天员将按照飞行手册、操作指南和地面指令进行工作和生活,按计划开展有关科学实验。
据介绍,航天员系统策划了四大类十六项在轨试(实)验,包括脑机交互技术在轨适用性研究、植物栽培关键技术验证、在轨味嗅觉变化规律研究、失重心血管功能研究、在轨飞行对航天员视功能影响研究等。完成组合体飞行后,神舟十一号将撤离天宫二号,并于1天内返回至着陆场,天宫二号转入独立运行模式。
据新华社
■揭秘九天外穿针引线微波雷达显神威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航天器首次模拟未来空间站交会对接。其中,中国独立研发的具备高精度测量能力的微波雷达引人注目。“为交会对接牢牢牵起红线的,就是这个接近A4纸大小、重量还不到6公斤的袖珍高科技‘眼睛\’。”交会对接微波雷达总工程师孙武介绍说。曾在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的三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微波雷达,如今变得更小、更轻、更可靠。据介绍,微波雷达主要作用在200公里到20米的中远程范围,可谓名副其实的“千里眼”。它和其他不同原理的测量敏感器一起密切配合,“接力”牵引着航天器从相遇到相连。据介绍,微波应答机安装在天宫二号上,雷达安装在神舟十一号飞船上,两者就像是电话的两端,一问一答,不断相互传递数据,最终实现高精度对接。中新
■链接神舟“太空冰箱”是咱青岛的技术
半岛记者徐杰
19日,记者从青岛市科技局获悉,近日,由海尔集团技术研发中心与乌克兰合作的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双方合作成功攻克了自复叠制冷、多级耦合制冷等5项关键技术,实现自动复叠制冷温度达到-164℃,并开发出超低温产品推向市场,成为国内首创超低温制冷装备。记者了解到,神舟十一号飞船也应用了海尔太空冰箱,海尔太空冰箱第一次进入太空是跟随神舟八号,目前已经是第四次进入太空。该设备成功跻身世界超低温制冷设备前三强,打破了美日等国的垄断。
未来太空旅游有望坐上中国太空顺风车
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成立,开启中国火箭的“商业化时代”
中国商业航天发展未来几何?普通人搭乘来自中国的航天器遨游太空的梦想还远吗?
中国火箭开启商业化
19日,在火箭专家、航天人的共同见证下,正式组建成立的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新长征”,这意味着中国火箭的商业化时代来临。
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总裁韩庆平介绍,新成立的中国长征火箭公司,已经具备提供卫星发射、在轨交付与使用、卫星商业运营一体化服务的能力,未来还将适时推出“太空星网、太空专车、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等多种类型的发射服务计划,这些都将成为催生太空经济的新增长点。
据介绍,公司成立后,将重点推出全新商业火箭系列产品,通过星箭接口标准化、火箭提前备产、批次生产等技术手段,大幅压缩发射成本及履约周期。相较于以往,平均发射服务成本降低超30%、最短履约周期压缩近八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李洪介绍,长征火箭迎来新起点,意味着中国火箭的商业化时代正式来临,商业航天必将引发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系列变化。
“三车”计划发展太空游
“太空专车、太空顺风车、太空班车”,未来的商业火箭发射也能像“网约车”一样进入“拼”时代吗?19日,新成立的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为人们揭开了这一神秘面纱。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郝照平指出:长征火箭公司依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在航天发射领域的突出优势,嫁接多元客户的不同需求,推出的“三车”计划,将在发射服务、空间资源利用、太空旅游方面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与服务,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商业航天生态圈。
“太空班车”的发射服务模式,能够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带多颗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太空专车”将根据客户指定的时间和轨道,提供专属的发射服务;“太空顺风车”会根据发射主任务的剩余运载能力,提供指定时间与轨道的发射服务。中国长征火箭公司将针对个人用户推出太空旅游服务,相关服务套餐的价格预计在20万美元左右。
将加快推向国际市场
在新的消费需求面前,航天技术向大众化、商业化、生活化发展。中国长征火箭有限公司成立大会上,公司总裁韩庆平介绍了未来新公司的商业化发展思路。他表示,中国火箭的商业化发展之路,将以“航天+”体系为核心策略提供产品及服务。
未来中国商业航天发射主力火箭——长征11号项目总指挥杨毅强认为,相比美国商业航天企业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商业航天发射和火箭制造、生产具备30多年的发射经验,无论是火箭的可靠性还是稳定性,都具有一定竞争力。
当中国航天步入“商用时代”,包括商业火箭发射、微小卫星、商业遥感等都将成为航天技术商用的热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二研究院院长薛惠锋告诉记者,随着军民融合的推进,中国高端航天技术、产品和服务将加快推向国际市场。据新华社
新闻推荐
世界首个细胞核移植“三父母”婴儿诞生,由美籍华人主导研究 他有仨爸妈,都是亲的
张进和“三父母”婴儿。美国新希望生殖医学中心张进团队19日在美国生殖医学学会会议上正式宣布,世界首个细胞核移植“三父母”婴儿已于今年4月诞生。这一消息自9月底被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独家...